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四部委聯合印發了《“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節能環保的關注。所謂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并不是在“十三五”時期首次提出的。早在200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節能環保產業就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納入政府高層的視野。在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節能環保產業作為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間,國務院連續發布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等多個文件,推動節能產業加快發展。經過幾年的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已經從2010年時總產值2萬億元、從業人數2800萬人,增長到2015年底的4.5萬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000萬人,涌現出70余家年營收入超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十三五”時期,綠色發展上升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發布,進一步向全社會闡明了國家加快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意圖。
一、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十三五”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點
近十年來,在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的交織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從2007年的14.2%下降到2016年的6.7%左右,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工業部門中,在鋼鐵、煤炭等傳統制造業積蓄了大量的過剩產能,繼續依靠擴大規模拉動經濟增長的難度非常大;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的高效生產、清潔生產、綠色制造水平還很低,污染物排放控制缺位問題還相當嚴重,企業節能環保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也相當低,孕育著巨大的節能環保市場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規劃》提出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2%提高到2020年的3%,打造20個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充分說明國家將把節能環保作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重要內容,努力更多的市場空間。
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補齊“資源環境短板”的當務之急
近幾年,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嚴重。2016年,我國能源消費量達到43.6億噸標準煤,是全球能源消耗最多的國家,比美國還要高出30%左右,能源的清潔供應、安全供應、可持續供應面臨艱巨挑戰。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費,引發了愈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近兩、三年,以霧霾為首的環境污染對居民健康和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多數研究認為霧霾的產生與煤炭、石油的高強度消費緊密相關。2016年4月,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生效后,根據我國做出的“國家自主貢獻”承諾,我國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60-65%,在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必須要達到峰值,并努力提前達峰。據專家測算,提高能效對我國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的貢獻為82%左右,是近中期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規劃》提出,要以解決突出資源環境問題為導向,把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的可靠保障,進而讓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體驗到更多的“獲得感”。
三、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節能環保的市場空間雖然很大,但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還相當有限。國內節能環保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較少,設計制造能力有限,品牌建設處于初級階段,高性能、高品質、可靠性好的節能環保產品供應能力不足。節能環保服務作為新興服務業,面臨著地區保護主義、市場不公平競爭、違約失信糾紛增多等現實問題。節能環保產業必須要把提升高品質產品(或設備)的供應能力,打造更加豐富、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節能環保需求的服務套餐供給作為目標,滿足國內廣大企業和居民不斷提高的節能環保需求。
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政府強化資源環境監管帶來的“經濟效益”
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具有比較明顯的“經濟外部性”特征。如果離開了政府對企業節能環保的高標準、嚴要求,僅僅依靠企業自發需求,則市場培育和產業發展的速度必然很慢,節能環保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必然很差。因此,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必須要以政府對能源浪費行為和污染物排放行為的嚴格監管和嚴厲處罰作為前提。《規劃》強調要堅決查處嚴重浪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推進環境保護督查,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體現了政府著手建立并強化節能環保“倒逼機制”的思路,這有利于培養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預期,把政府對資源環境的監管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收益,使得資源環境問題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打造運用市場力量推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五、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節能、環保、低碳“一石三鳥”的合理選擇
節能環保產業由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組成,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對象上看,節能產業側重于能源資源的節約,環保產業側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側重于系統循環的構建,采取的技術措施、治理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從效果上看,節能產業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間接減少環境污染,屬于環境污染的“前端防治”措施;環保產業是從排放減量化的角度直接治理環境污染,屬于“末端治理”措施;資源循環產業具有節能環保的綜合效果。此外,從二氧化碳減排的角度看,節能環保產業還具有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從“源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規劃》以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三者同時作為對象,體現了國家兼顧前端治理、末端治理和系統優化的思路,通過綜合發揮“1+1>2”的力量,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降低碳排放“一石三鳥”的效果。
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時代最前沿技術和商務模式的綜合應用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動力與源泉。《規劃》把科技創新放在重要地位,運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對近幾年節能環保領域出現的新技術進行了介紹。在技術方面,除了重要的單項節能技術以外,《規劃》更加強調了系統節能、自動控制、智慧能源等節能新理念和新工具。在商務模式方面,除了推廣單一環節的節能改造以外,還鼓勵發展涵蓋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合同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務。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技術、新模式,為推進制造業的高端化發展和服務業的高端化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為節能環保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