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在全國掀起熱潮之后,如今正在引起業界的冷思考。
在近日舉辦的2018特色小鎮高峰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周南稱,在特色小鎮的發展過程當中,成功的道路有一千條,失敗的原因都是源于一個字,就是“急”。
她認為,要給未來留下一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能夠發展重要作用,經得起歷史經驗的特色小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特色小鎮建設正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一環。201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到,科學把握浙江經驗的可復制和不可復制內容,合理借鑒其理念方法、精神實質和創新精神。
特色小鎮的“浙江經驗”
特色小鎮在全國形成了一股熱潮之后,如今開始趨于冷靜。
2016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兩份文件,即2016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和2017年12月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
周南稱,第一份文件在于指明方向,第二份在于規范和糾偏。這兩份文件清晰指明了前兩年特色小鎮走過的路徑。通過實踐,各方面對于特色小鎮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化。
置于時代背景下,產業分工的細化、現代信息化的發達,才催生了特色小鎮這一現象。浙江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盛世豪認為,從小農到小商,再到小城鎮,這清晰地折射出浙江的工業化路徑。特色小鎮正是浙江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創新舉措。特色小鎮能夠從浙江走向全國,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有推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鎮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形態。
浙江發展特色小鎮的經驗表明,“非鎮非區”是發展特色小鎮最大的一個特點。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單位,而是產業發展的載體;不是產業園區,而是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社區;不是政府大包大攬的行政平臺,而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發揮作用、空間邊界清晰的創業創新的空間。建設特色小鎮,核心是發展產業,為產業的發展打造新的空間。
特色小鎮的成功與失敗
成功的特色小鎮有哪些特點呢?
周南認為,首先都是遵循規律,不搞跨越階段,不盲目追風。其次就是規劃先行,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空間規劃,都做了精心謀劃,富有特色。最后都是以人為本,注重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的配套,做到既重面子,也重里子,這才是成功的特色小鎮。
對于浙江來說,特色小鎮的發展,政府不是簡單地給帽子,而是有標準,有要求,有檢查,也有退出機制。這樣嚴格的管理,使得成功率大大高于其他的地方。
不過,在地方調研的時候,她發現,特色小鎮的發展,成功的道路有一千條,但失敗的原因都是源于一個字,那就是“急”。有的是地方政府急,急于找到新的招商引資的名目;還有兄弟地區之間的互相攀比,使得心態著急。如果一個地方拿到了國家特色小城鎮的帽子,其它地方沒有,你有三個,我才有一個。相互攀比,作為政績工程,出現心態上的急功近利。
還有的是企業家著急。企業在一個地方建特色小鎮,急于獲得資金、政策上的傾斜。特別是房地產的企業家,比如小一點的地產商,在前兩年比較困難的時候,正在困惑不知道如何轉型,他們覺得特色小鎮可以有一番新的作為,至少可以先把地拿了。但他們卻沒有認真去研究,這個地方有沒有適合發展的產業,企業做這個項目有沒有盈利的能力,盈利模式是什么。
對于地產化嚴重的特色小鎮,周南認為,要是這些現象任其泛濫,危害很大。就特色小鎮這個地方,引進房地產商,搞了房地產開發,把配套做進來,地價抬起來,這個地方失去了原來的競爭力。如果弄得跟大城市一樣,為什么人家不留在大城市呢?同時,小鎮建設起來比較容易,而且建設起來也很快,但是建設完以后,如果沒有一定的黏性把人口和企業留在這里,最終會是一堆爛攤子。除去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地方,那些經濟實力不夠的地方,大量依靠政府舉債,或者說政府投資平臺來融資,來建設特色小鎮,將會留下了債務風險。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中表示: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這意味著已公布的499家特色小鎮部分面臨被淘汰風險。其中增加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化傾向嚴重等五種類型的小鎮淘汰風險最大。
企業主導 杜絕政府大包大攬
特色小鎮發展至今,已經3年多的時間。除了考慮“生”,還要考慮“活”。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稱,在將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出來以外,還要考慮如何優化治理模式,推動其如何可持續發展下去。
在國外的多次考察,馮奎談到,在美國,特色小鎮的治理模式是政府做好服務工作,最重要的是依靠市場機制進行運作,特別注重為小鎮居民提供很好的服務,滿足其生活需要。在歐洲,地方政府強調規劃的管控,由行業協會或專業化的組織機構來進行規劃。實際上,在西方國家,政府、行業組織和市民這些多元主體之間構建很好的關系。
至于日本和韓國,無論是韓國的新村運動,還是日本的“一村一品”,都非常強調政府強力調控的職能,重視發揮立法、規劃的作用,并且還提供專門的資金支持。這是由于他們處在追趕式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為了解決鄉村衰落的問題,中央政府出臺了很多帶有強制性的政策,更加全面具體地推動特色小鎮或者是鄉村的發展。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和韓國非常注重將發展的重心轉移到小鎮或者是村莊居民身上,通過提高居民素質的方式,來促進小鎮的發展。
當前,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小鎮治理模式中,中國也面臨一系列問題。馮奎提到,比如政府的邊界如何劃定。在不同的經濟區域、不同的小鎮,政府承擔的作用有很大不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政府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這對于不少地方政府是一個困惑,應結合不同的情景、區域,不同的發展階段、水平,予以進一步的明確。其次,社會資本的進入不足。有的地方社會資本的力量沒有大到足夠支撐特色小鎮,政府也要赤膊上陣,動用政府的下屬平臺做多方面的前期投資,往往帶來后期債務風險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那么,特色小鎮究竟該怎么走呢?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翁建榮提到, 應該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批示當中的“四個做到,四個杜絕”來做一些冷思考。具體來說,高質量、高水平推動特色小鎮發展,就要“做到因地制宜,杜絕一轟而上;做到各具特色,杜絕千鎮一面;做到以人為本,杜絕形象工程;做到企業主導,杜絕政府大包大攬。”
今年4月,浙江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了《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規劃指南(試行)》,這是全國首個針對特色小鎮創建規劃工作出臺的專項指導性文件。由于先行發展,浙江已經促生了特色小鎮的新經濟發展。據翁建榮介紹,浙江三年來省級創建小鎮累計投資3150.6億元,培育小鎮兩年來累計完成1114.8億元;第二是培育新的稅收,三年省級創建小鎮累計產生稅收605.1億。其中2017年產生384.9億的稅收,同比增長66.8%;第三是催生了新的發明,特色小鎮因創新而生,2017年省級創建小鎮擁有專利發明2.7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