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年來堅持將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引擎,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政策、建機制、搭平臺、推精品、育人才,文化產業活力持續釋放,文化創新氛圍日益濃郁,文化供給質量不斷提升。”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在第十三屆北京文博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2017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700.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9.6%,居全國首位。今年1—8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6473.9億元,同比增長15.3%。
以“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為主題,第十三屆北京文博會日前舉辦,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展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最新成果,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信息、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國內外文化交流合作。
數據顯示,在本屆文博會“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共簽署文化創意產業項目39個,金額達68.135億元。其中,“文化+金融+科技+創意”類項目簽約金額占總金額的近65%;與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多,占項目總數的36%;“一帶一路”等中外合作成績凸顯,合作項目金額占比22%;傳統文化類項目穩步提升,金額占比近20%。
共促區域文化交流
在北京文博會現場,來自馬來西亞的五腳基童玩館推介的東盟傳統童玩游戲,互動問答游戲“你對東盟有多了解”……吸引逛展觀眾駐足參與體驗。10月25日,第二屆東盟文化周啟幕,匯聚東盟各國美食、文化、藝術與人文風情,深度展現東盟十國風采。
“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絲綢之路所帶來的不僅是商品的流轉和貿易的往來,更帶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文化交流。“絲路畫語”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展——許伯夷先生藏品及作品亮相,集中展出了200余件來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與地區的藝術珍品。
京津冀文化一脈,人緣相親,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三地文化交流愈見增多。在京津冀文創產品開發成果展區,京津冀三地甄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業和項目出展,內容包括傳統文化、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產品等。
蘆葦畫一片白洋淀風光,蔚縣剪紙展現冬奧情……河北展區圍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籌辦北京冬奧會”三件大事,展示燕趙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果。
天津老字號煥發新生機,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已經開發了年畫瓷瓶、年畫帆布包、收卷冊頁軸畫、絲綢系列等傳統美術衍生產品。
共謀老舊廠房文化富礦
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創產業園區,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朝陽區東風南路,原東北郊糧油倉庫老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創新型文化園區——“898創新谷”,通過騰籠換鳥已形成集科技創新、文化創意、金融投服、展覽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型文化園區,計劃五年內招商企業1000家,年產值預計將達到500億元。
“898創新空間從北京朝陽出發,以創新谷園區為福地,將老糧倉的‘今生’擴展到全國。”898創新空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北京文博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898創新谷”即將在上海、蘇州等地進行擴展,旗下的“大學創客空間”已經在國內外近70所高校掛牌落地,未來計劃在全國千所高校陸續形成優質創客空間。“除在全國建設創新空間外,未來還計劃在洛杉磯、倫敦、魯爾等地布局10家以上的國際空間,希望通過文化科技的融合創新讓企業可以找到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
作為北京市曾經的紡織、電子、機械、化工、汽車五大工業基地,北京朝陽區老舊廠房資源豐富。截至目前,朝陽區已有798、751、萊錦、郎園、懋隆、恒通、惠通、塞隆、吉里、創立方等60家老舊廠房轉型升級改造為文創產業特色園區,改造建筑規模299.67萬平方米,成為全國老舊廠房轉型發展文化產業最聚集的區域和最具典型示范意義的區域。
目前,全國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如何通過老舊廠房改造進一步促進城市更新和文化發展等問題,全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相關負責人認為,“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老舊廠房的保護利用已經成為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路徑選擇,沒有充分發掘、整合行業需求。另外,行業內也缺乏能夠聚集上下游資源,對接行業需求的產業化協作平臺。”
10月28日,全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發出“邀請函”,在全國各地尋求有意參與城市更新、老舊廠房保護利用、促進城市文化發展的合作伙伴,共同謀劃老舊廠房文化富礦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