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半年,綿陽經濟交出合格答卷――全市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7.43億元,同比增長8.2%,總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居全省第5位。
今年以來,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主要源于經濟運行中積聚的穩增長因素逐漸發力,一系列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效果初步顯現。
上半年,綿陽市出臺了《綿陽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5個專項工作方案,從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轉型升級等方面共推出113項措施,在做好落后產能“減法”的同時,推進創新產業“加法”,為綿陽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亮點
“兩新”產業是主力軍
7月中旬,位于綿陽市高新區的川汽新能源汽車基地,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廠房已建好;產品開發方面也已有t70、c30、c31等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未來將形成年產12萬輛乘用車的生產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上半年綿陽工業穩定發展,主要指標均好于預期。全市34個行業大類中有29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為85.3%。“兩新”產業是其中的“主力軍”。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2.03%,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5.13%,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等產業增速均為兩位數。
亮眼的成績背后,是綿陽產業布局的進一步明確和細化。2015年11月,綿陽出臺了《綿陽市工業重點產業及布局方案》,確定了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8個“兩新”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各個縣市區(園區)的主導產業布局,如江油市重點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梓潼縣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發展食品及深加工生物醫藥等。
全市“一盤棋”統籌布局,“兩新”產業得以成為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領跑者”。
補短板
入境旅游者2248人次,同比下降22.27%
原因分析:
2016年上半年,綿陽旅游業依然延續了高速增長態勢:實現旅游總收入217.9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32%。但與快速增長的國內旅游市場相比,入境旅游市場卻在下滑。綿陽上半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248人次,同比下降22.27%。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是綿陽旅游的主力軍為省內游客,出游方式以自駕游、近郊游為主;在團隊游客中,省內游客比重也高達89%。二是綿陽還缺乏具備相當國際知名度的旅游產品。
對策措施:
綿陽的對策是整合資源、優化旅游產品: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全市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下一步將推動成立綿陽旅游發展委員會,調動更多部門參與到旅游產業發展中,推動綿陽旅游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
在產品形式上,綿陽將以打造國際精品景區為目標,加大旅游項目招商力度。同時加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實現空鐵聯運、空巴換乘、公鐵對接和旅游集散中心體系的無縫銜接;加快扶持培育山地度假、研學培訓、低空旅游等新的旅游業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