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產品,這一古老行業,在其誕生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不被大多數人所知,而就在近期,卻被推在了風口浪尖上,制假、摻假風波不斷。輿論的爆炒,使這一行業暗育的癰疽依然在深層的發酵,這將是蜂產業的寒冬?還是產業必經的拐點?
摻假為何成為潛規則?
日前,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連續曝光蜂蜜、蜂膠等蜂產品摻假、造假問題,在當前食品安全頻發的社會階段,顯得極為敏感。那么為何摻假會成為行業潛規則?記者調查后發現,造假摻假猖獗背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市場需求的暴漲和蜂產品的稀缺。
蜂產品作為天然的營養保健佳品,伴隨著國人對自身健康關注度的提升,近年來其價值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但與此相對應的是,近年來異常天氣的影響,導致蜂產品原料的嚴重減產。
需求的持續旺盛和蜂產品的稀缺兩種相互疊加的因素,勢必導致蜂產品價格的飆升,而產品價格上漲就意味著摻假者有利可圖,在巨大的利潤誘惑下,制假摻假制造商背信棄義,將道德、責任拋之腦后,進行摻假。
雖然國家監管部門從未放松對蜂產品的監管,從2005年就開始制定和實施蜂產品國家標準和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為蜂產品的質量監控提供執法依據,但是摻假制假者都是化學高手,加之當前的國家標準檢測體系對設備、技術和資金都有極高的要求,需要送至秦皇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進行檢測,而且,標準中的感官檢測對收購人員的專業性和責任感也有要求,致使造假者可以蒙混過關,成為行業潛規則的重要原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顯然,這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央視的曝光和媒體的大規模跟蹤報道,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頓行業、清理不合格產品,起到凈化市場的作用,但是,對整個行業的傷害也很大。
首先反應的是消費者對所有蜂產品的信任危機,媒體的輪番轟炸,使得本來就對蜂產品知之甚少、缺少辨別方法的消費者顯得更加迷茫和不適,讓不少常年吃蜂產品的“鐵桿粉絲”都產生了幾分擔憂,“在國家權威部門拿出鑒定結果之前,再也不敢吃任何品牌的蜂膠了”,在記者采訪時,一位消費者如此表示。
行業中一些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實行規范化生產的企業也在這場風波中受到波及,苦不堪言。記者在走訪幾家品牌蜂蜜廠家之后,廠家負責人都向記者反映,在媒體曝光之后,企業每天都要接到上百個消費者打來的電話,詢問蜂產品質量情況。“雖然我們的產品是真材實料、能夠接受任何嚴格的檢測,但是在這種輿論環境下,還是會擔心整個行業會遭遇滑鐵盧”。
作為全球最大的蜂產品生產國,國內好的蜂產品在哪里?
“行業內一些已經形成品牌、擁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對于品質的掌控一直很嚴格,畢竟質量和誠信才是品牌的根基,同時,這些廠商擁有原料控制、檢測體系、人才儲備及生產設備的優勢,造假對于他們而言得不償失”,據原中國養蜂學會蜂產品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袁澤良介紹,蜂產業需要以全產業鏈作為保障,規范化的蜂產品企業,從養蜂基地建設、蜂產品的存貯方式、蜂產品的研發、生產多個環節建有完整的原料采購體系、檢測體系和質量管控體系,即便是成品,依然可以追溯到蜂產業鏈的上游。
此外,國家對蜂產品的監管也在不斷規范,在蜂產品國標的基礎上,2007年開始對蜂蜜產品實施QS(食品質量安全)認證,而對于藥食同源的蜂膠,國家藥監管理部門實施GMP認證。而無論是QS認證還是GMP認證,作為一個強制性標準,都要求企業從原料、人員、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包裝運輸、質量檢測等方面按國家有關法規達到相應要求。而這就等同于提升了蜂行業的準入門檻,要求企業必須要擁有一定的實力,小企業是無法達到的。
這一點從蜂企在源頭對原料的收購就可見一斑。眾所周知,食品安全問題大多數是出現在源頭的原料上,而蜂產品更是如此,由于蜂蜜的季節性很強,每個蜜源開花期很短只有很短的時間才能從蜂農中收到該種蜜,因此,蜂企不僅需要有龐大、專業的采購團隊和巨額的收購資金儲備作為支撐,而且還需要收購標準和檢測體系作為蜂產品品質的關鍵控制點,否則無法從源頭上保證產品的純正和天然。
而蜂膠更是如此,真正的蜂膠一定是由蜜蜂自然采收的毛膠提取、淬煉而成,而毛膠的產量更低。更稀缺,按照蜂農的計算,一箱蜜蜂一年才產生0.2千克毛膠,因此對于原料的收購更需要以收購體系做保障,同時建立原料收購可朔源的體系。
在原料的采購上,記者在采訪幾家老牌蜂企后記者發現,汪氏蜜蜂園對于原料關的做法值得借鑒。首先,汪氏蜜蜂園在自建基地、與蜂農建立合作社的基礎上,還擁有一支龐大的采購團隊,據汪氏蜜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支收購隊伍成員此前均為蜂農或行業從業者,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曾在歷屆全國蜂產品行業感官檢測比賽中囊括蜂蜜和蜂膠多項團體和個人第一名。
在花期時節,這批專業的收購隊伍會下到各個蜜種蜜源地進行采購,這些經驗豐富的采購人員首先會對原料進行感官檢測,對原料蜜的色澤、氣味、蜜種及對采集時間的長短等逐一進行檢測,同時,在采購過程中會抽取兩份樣品,一份委托秦皇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進行檢測,另一份送至公司內部進行感官、理化及儀器檢測,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終止收購,從而在源頭上就杜絕了摻假現象的發生。
值得高興的是,11月2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通知,將對蜂膠產品進行大規模檢查,并向社會公布有關信息,這將極大的推動整個蜂產業的規范、良性發展,這一行業也終將正本清源、堅壁清野,記者深信,這一風波,不會成為蜂行業的淪陷,而必定是這一行業優勝劣汰的助推器,是走向繁榮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