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武漢東湖風景區建于1950年,是甸城市中自然湖泊面積最大,以楚文化風情為主,兼有度假、休養、科研教學和青少年活動基地作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東湖風景名勝區規劃有五大景區,風景區保護范圍88.2平方公里,隨著城市用地的不斷擴展,風景區的旅游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態勢。
項目思路
東湖風景區在建設、管理、景點設施及綠化的維護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植被品種和色彩單一,缺少季相變化;景觀建設缺乏統一的文化內涵;現有的旅游服務設施布局分散,旅游產業化水平低,周邊旅游資源未充分挖掘。
開展環湖景觀建設規劃,是為進一步發揮環湖路在風景區內的景觀紐帶作用,結合沿線的旅游資源特點,有目的地改造和增強東湖環湖旅游線的文化性、藝術性和獨特性,合理安排和布置旅游服務設施,形成一批高品位的旅游景點,使之成為一條亭臺掩映、步移景異,集秀、翠、幽、雅為一體的湖畔風光游覽路,以提升武漢作為中國中部地區重要旅游節點的功能,促進武漢旅游產業的發展,從而拉動城市經濟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增長。
空間布局
重點對目前具有城市公園功能的18公里的環湖沿線進行環境景觀規劃,增強其文化性、藝術性和獨特性,合理安排和布置旅游服務設施,有目的地形成一系列高品位的楚文化旅游景點。通過實施建筑拆遷、拆墻透綠、景點建設、綠化改造、道路整治和環湖亮化等六大工程,形成“一環、兩區、五園、六路”的風景區總體格局,使環湖路成為一條曲折蜿蜓、垂柳依依的湖岸線,與城市景觀交相輝映。
規劃創新與特色
規劃從景觀分析著手,經過反復論證,提出對于植物景觀的改造方案,并將其納入遠期的風景區的長遠景觀建設與更新中,同時對周邊城市建設提出整體控制要求,對風景區長遠的建設和管理提出相應的建議。
在規劃方法和理論上,進行了在總體規劃層次開展城市設計的嘗試。在用地布局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空間序列的景觀要求,并在規劃中將它落實到每個具體的節點和環境設施的規劃設施上。整體設計思路具有規劃理論探索的前瞻性。
針對景觀設計的特點,引入了形象設計的方法。在實景照片的基礎上,通過直觀的圖象處理方式,使規劃的實施效果一目了然。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風景區保護范圍88.2平方公里,岸線全長111.5公里,全湖水面面積33平方公里。風景區總體規劃格局為“一環、兩區、五園、六路”。
一環是指通過沿線道路和綠化以及夜景亮化工程的實施,使環湖道路形成一道景觀環,全長18.01公里。
兩區是指進一步完善聽濤、磨山兩個現有主要景區的建設,豐富游覽內容,適當增加服務設施,提升其旅游吸引力。
五園是指在推進環線綠化、美化的同時,對景觀建設基礎較好、可用面積較大、最有條件建設成為環湖游覽景點的五個地段,即漁光村、湖光閣、湖光閣停車場、梅園外側林帶和八一游泳池,將其分別建設成為楚園、藏珍園、沙灘浴場、傲雪園和楓葉園等五個園中園。這是整個環湖景觀建設與綜合整治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