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藥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原材料使用不充分、優質野生藥材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廢棄物排放較多等資源與環境問題,在“雙碳”目標背景下,著眼于中藥材的全產業鏈,通過具體實例分析貴州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生態視角下貴州中藥產業發展現狀
2.1 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中藥產值逐年遞增
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796余萬畝(1畝=667m2),產量近300萬噸,產值約281億元;培育了黃平、大方、劍河等33個種植規模達到10萬畝以上的種植大縣;建設1000畝以上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330個,200畝以上生產基地1296個;種植面積超萬畝單品46個,天麻、石斛、薏苡仁等藥材的種植面積均為全國第一;建成定制藥園建設示范單位72家,擴大定制藥園建設面積至33萬畝。
《貴州統計年鑒2023》顯示,全省規模以上的中藥企業共142戶,其中中藥飲片企業87家、中成藥企業55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5.3億元。位于中藥產業最前端的中藥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據統計,全省已完成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391個、可推廣種植面積7.87萬畝,初步實現種子種苗生產集約化、規模化。
2.2 種植區域科學規劃,單品結構不斷優化
堅持“產地道地化、種植生態化、生產綠色化、產品品牌化”的發展路徑,種植區域與單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按照中藥材產地適宜性原則和全省種植區布局,貴州建立了以“黔北、黔東北”“黔西、黔西北”“黔西南、黔南”、黔東南、黔中5大生產產區。2020年聚焦黃精、天麻、太子參、石斛、鉤藤、白及、薏苡仁、半夏等8個單品主導發展,同時推進黨參、淫羊藿、艾納香、玄參、山銀花、吳茱萸等地方特色道地品種重點發展。從2021年起,我省重點發展產業基礎較好的天麻、黃精、白及、淫羊藿等道地特色優勢單品,培育梅花鹿等動物類藥材新增長極,著力打造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白及種子種苗繁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全國遙遙領先,施秉太子參、興仁薏仁米等贏得全國市場定價權。
2.3 科技支撐不斷滲透,產學研用結合緊密
貴州多年來不斷在中藥產業領域加大科技創新投入。2021年,全省中藥民族藥有27個劑型共650個制劑品種,154個民族藥方制劑收錄進入國家藥品標準,其中,76個品種獲得發明專利。885個藥品批準文號進入藥典,1443個批準文號進入部頒、局頒標準[4]。2023年貴州省立項支持中醫藥領域科技項目81項、經費2831萬元;投入580萬元支持8個藥品二次開發。新增建設中醫藥領域創新平臺8個、團隊7個。完成英國政府化學家實驗室(LGC)能力驗證1項[5]。2024年數據顯示,貴州共有規模以上醫藥制造企業132家,中醫藥民族醫藥工業總產值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154個民族藥進入國家藥品標準[6]。貴州百靈企業集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堅持利用科技創新推動苗藥品質的現代化、科技化發展,建立了現代苗藥創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國博士后(院士)科研工作站,探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為現代苗藥創新技術研發提供了專業研發資源共享平臺。

二、生態視角下貴州中藥產業主要存在問題
中藥產業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發展成為的一類具有獨特資源依賴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其生產過程是典型的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叉滲透融合的過程,中藥相關產品的生產既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又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
一是人們對道地藥材的極大需求與藥材資源減少、農肥大量使用積累造成的生態失衡問題。中藥產業高度依賴中藥原材料,中藥材的道地性與中藥材質量的穩定性是影響中藥產品功效的源頭。過去由于大量亂挖濫采造成了部分野生道地藥材資源銳減,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隨著近年來的大規模種植,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地肥力迅速消耗,生態退化、生態平衡問題隨之而來。
二是人們對藥用部位的不完全開發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在中藥材的采摘過程中,經常只留下其中的藥用部位,而其他部位被視為非藥用部位而棄用。比如,在藥用菊花的采集過程中,有4~6倍花序藥用部位生物量的根莖葉等非藥用部位因缺乏有效利用而廢棄。又如在對白及的加工過程中,經常丟棄其根須和根皮等部位。山茱萸加工去核過程中導致部分果肉及可利用物質流失浪費等。在逐級的加工中,又將產生大量藥渣、廢氣與廢水。據統計,我國中藥材原材料的平均利用率低于30%,近億噸的固體廢棄物及廢液未被充分利用或排放或填埋,直接造成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
三是科技創新支撐不足造成中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足的問題。據統計,每年在生產健康型產品、配方顆粒、標準提取物等精深加工過程中消耗的藥材約為8500萬噸、產生的藥渣及副產物高達5500萬噸、液體廢棄物更以數億噸計。如丹參藥材生產過程中,非藥用部分富含多酚、黃酮、多糖等功能活性成分,屬于高值化廢棄物,可用微生物技術將其轉化為纖維素酶、生物燃料、生物有機肥等物質進行再次利用。又如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丹參酮,可作為醫藥、化工、日用品的原料進一步開發使用。再如苦參加工過程中廢棄的苦參種子可代替沙漠植物苦豆子用來提取苦參堿。而困境在于目前對這些廢棄物缺乏科學的分類依據和資源化循環利用的成熟方法。(作者:覃引、林長松、李嘉興、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