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剖析了全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新形勢下推動全市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建議,以期為全市乃至全國其他區域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參考依據。
一、紹興市先進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頂層設計和空間規劃
一方面,規劃銜接不暢。紹興市現有規劃布局缺乏全局觀念,園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之間銜接不夠緊密、融合程度不足,規劃實施過程中“插花式”布局問題嚴重;另一方面,空間上“碎片化”發展制約產業布局。如工業區周邊雖有較為良好的發展空間,但受基本農田、建設控制區等因素限制,“哪里有建設空間,就在哪里發展工業”的現象普遍,不同行業企業布局交錯,區域產業布局分布散亂,特色不明顯,呈現出“小而散”的狀態,規模效應有待提升。
(二)產業集聚效應尚未形成
紹興市制造業發展平臺存在分布散、體量小、能級低、承載力弱等突出問題,現有“2+7+N”產業發展主平臺承載能力明顯偏弱,集約利用水平明顯偏低。“十四五”時期,紹興市不斷加快新興產業培育,引進產業項目,雖然產業發展格局雛形初現,但是由于產業細分門類過多、過散,尚未形成集群和集約效應。此外,引進項目大多是企業集團在紹興市設立的分廠或生產基地,帶動效應不強,難以形成與本地企業協作配套關系,無法最大化發揮集群化發展優勢。
(三)自主創新能力亟需加強
第一,紹興市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鏈生態尚未成熟,區域內制造業企業的產業鏈條較短,上游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企業的缺失導致供應鏈半徑較大,下游應用端單一,整體上中下游產業協作配套能力較弱,嚴重制約產業能級的提升。第二,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足,科研院所與本地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耦合水平仍較低,科創成果產出轉化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新興產業培育不足,現有新興產業整體規模較小,總體尚處于發展的起步探索階段,依托現有工業基礎實現制造業崛起面臨較大挑戰。
(四)企業引領作用有待發揮
企業數量方面,區域內龍頭企業數量較少,規模優勢不突出,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較低,對產業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創新能力方面,紹興市多數企業培養科研團隊的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附加值產品相對缺乏,受周邊杭州、上海等發達地區虹吸效應的影響,高技術人才和創新資源的“引育留用”問題嚴峻,行業內企業創新能力短時期內無法快速提升;營銷模式方面,多數企業營銷模式單一,對銷售渠道的控制能力不強,對市場需求信息的反應不夠迅速,亟待創新升級。

二、促進紹興市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新方向,以“存量優化、增量提升”為著力點,積極鏈接滬杭甬等產業和創新高地,加速推動制造業產品研發向協同研發和眾包設計轉變,生產流程向自動化、柔性化、定制化轉變,業務結構向產品與整體解決方案轉變,打破制造業與上下游產業的邊界,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實現制造業與數字科技的跨界融合。
(一)打造具有辨識度的產業鏈
堅持“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原則,緊抓浙江省打造智能裝備五千億級產業鏈和紹興市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基地的歷史機遇,圍繞配套本地制造業產業智能升級需求,推動形成以高端成套裝備為主體、關鍵核心零部件為基礎、智能終端設備和新興裝備為引領的先進制造產業體系。積極拓展智能成套裝備領域,加強與上海、杭州、寧波、南京等長三角地區的創新合作,培育引進智能測量儀表、新型元器件制造成套裝備、新型平板顯示制造成套裝備等產業。積極布局智能車載雷達、智能后視鏡、智能記錄儀、智能車載導航等設備及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主動承接杭州、寧波等周邊資源溢出,引進和培育涉及動力鋰離子電池及材料、汽車零配件等領域的研發企業,探索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
(二)完善企業梯度培育機制
構建先進制造業領域“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企業梯次培育機制,重點培育一批小升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支持企業科技攻關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標桿企業。重點篩選先進制造業領域成長性好、技術水平高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源頭供給。全力培育先進制造業領域“鏈主”企業,積極引導優質資源向大型龍頭企業集中集聚,促使一批經營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技術創新能力強、主導產品突出的優強企業加快發展。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鼓勵土工儀器、萬里汽車、銀鈦制冷設備等骨干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中小企業,圍繞細分市場進一步做專、做精、做強。
(三)加快科技服務平臺建設
圍繞智能成套裝備、智能終端設備、新興裝備產業以及關鍵基礎零部件等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布局建設集創意設計、檢驗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積極布局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建設公共研發與中試實驗工廠,完善“技術創新—中試孵化—技術商業化”服務鏈條,承接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前期的中間性、放大性試驗試制或工程化試驗,加速推進工業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產業孵化。重點支持百力塑業、富鈺紡織等骨干企業將核心業務系統和設備向工業互聯網平臺遷移,借助工業云平臺探索網絡協同制造、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新型生產模式,促進生產管理創新、工藝裝備提升、生產效率提高,實現生產管控透明化和設備遠程運維、供應鏈高效協同、研發設計協同。
(四)積極推動產學研用結合
支持高等學校校際,以及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先進制造業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中心等產學研載體[7],聯合開展科研項目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力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自主可控。加強企業與高校在技術研發、技術成果產業化、人才交流與合作、儀器設備共享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加工、檢驗認證等環節向專業化、高端化攀升。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原則,推動企業根據轉型發展需要,提煉技術創新方向、凝練技術難題,聯合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下游應用企業共同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攻關。
(五)融入區域開放創新合作
發揮“融杭聯甬接滬”的區位優勢,在電子元器件制造、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參與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著力引進集聚特色產業領域高端創新要素和一流科技人才。探索在長三角建立“產品研發+ 項目孵化+ 交流展示+ 檢驗檢測+ 專業服務”一體化創新鏈,推行研發、孵化在長三角,生產、轉化、后臺在紹興的飛地模式。放大“中國傘城”“道墟儀器”等品牌效應,定期舉辦“中國(崧廈)制傘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中國·道墟試驗儀器展會”等展會,著力開展“補鏈、擴鏈、壯鏈、強鏈”招商,推動企業抱團成鏈、集群集聚發展。(作者:王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