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鄉縣中藥材產業發展歷史和現狀,自然條件、種類分布、初加工企業等現狀,指出產業發展中存在主導品種不明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二、三產發展不足、技術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一、西鄉縣中藥材發展基本情況
1.1 自然環境條件
1.1.1自然條件適宜
西鄉縣位于陜西省南部,秦嶺和巴山之間,總面積3240km2,其中山區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4℃,降水量800~1300mm,平均蒸發量457.2mm,縣內流域面積10km2以上河流70余條,生態環境多樣、土層深厚,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及硒等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優良的氣候土壤條件,造就了西鄉豐富的物種資源,為縣域中藥材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1.2 中藥材的分布及種類
據《西鄉縣志》記載,西鄉縣約有動植物中藥材156科1300多種,常見中藥材230種。國家掛牌收購的137種,在全省收購的二類藥材74種中有32種,占43%。有香櫞、大黃、烏藥、元胡、銀杏、厚樸、杜仲、天麻、姜黃、丹參、豬苓、白芍、拐棗、蒼術、白芨、重樓等中藥材品種。國家確定的34種貴重藥材中,西鄉就有牛黃、麝香、杜仲等15種。在地產植物藥材中,由于地勢、氣候、土壤等條件的作用,自然形成各種藥材基地。沿牧馬河兩岸的平壩區為香櫞主產區,尤以柳樹鎮的三義村為最,被譽為“香櫞之鄉”,私渡、沙河、桑園、白龍等鎮淺山丘陵區為天麻主產區,大河鎮等高山區為杜仲、黃柏、大黃主產區,大河、駱家壩、楊河等鎮主產黨參,駱家壩、大河鎮主產云木香,兩河口鎮主產紅花。駱家壩鎮的細辛壩村、貝母塘村即因明清時盛產細辛、貝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1.2 中藥材種植
現有中藥材種植面積6.8萬畝,主要種植有香櫞、大黃、烏藥、元胡、銀杏、天麻、艾草、杜仲等。2023年實施中藥材基地建設項目28個,完成投資661.50萬元,發展中藥材種植基地6000多畝,158家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發展公司進行規?;N植,著力打造西鄉中藥材拳頭品種,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經濟效益。
1.3 中藥材初加工
當地的西鄉長江動物藥品有限責任公司,2023年榮獲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已成功開發30余種獸用中成藥制劑,銷往全國各地。楊河鎮廠灣村艾本艾公司集種植、加工艾草制品,坐落于沙河鎮的陜西省漢臺藥業公司主要生產艾草康養及治療類的藥膏,暢銷全國各地。另有漢中盛世百草、宏志農業發展,西鄉縣金坪農林科技發展,友和生態,陜西漢方濟世藥業,華林農林生態科技開發等17家生產企業,從事中藥材收購、生產、加工、銷售。其中友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目前以加工香櫞茶為主;華林農林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已開發產品有香櫞泡茶絲、泡腳包、飲片。緣櫞圓飲品有限公司與陜西理工大學和揚子江藥業集團合作,研發香櫞白酒系列、香櫞精油、純露等化妝品系列。大河鎮龍池村中藥材加工廠新建3條生產線,可生產大黃、天麻、獨活、云木香、杜仲、厚樸等多品種初加工制品。

二、存在問題和差距
2.1 優勢主導品種不明顯
西鄉縣中藥材種植中藥材品種繁多,但缺乏相對優勢。品種和種植分散使得標準化生產難以推行,沒有統一的規劃與布局,導致種植種類多而雜亂,削弱了市場競爭力。由于缺乏主導品種和規?;N植,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西鄉縣中藥材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無法吸引大型藥企、藥材批發商等長期穩定合作。
2.2 缺乏龍頭企業示范帶動
在西鄉縣中藥材產業發展進程中,缺乏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牽頭制定統一的種植標準和質量規范,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另外,由于缺乏規?;藴驶?、集約化的生產組織,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中,無法獲得價格優勢。農戶自行分散種植模式,由于受限于資金、技術和信息獲取渠道不足,制約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中藥材的產量和質量難以提升。
2.3 中藥材二、三產發展不足
精深加工環節,設備與技術落后,以傳統簡單加工為主,缺乏能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高純度藥品、新型保健品的復雜技術和精良設備。銷售環節,因信息閉塞、不對稱,農戶和企業難以及時掌握供需和價格動態,導致價格波動大。且銷售渠道窄且不穩定,依賴少數收購商,線上平臺建設滯后,未與大型藥企、連鎖藥店建立長期合作。產業鏈方面,缺乏龍頭企業引領整合,各環節脫節,種植原料與加工需求不匹配;加工企業因銷售不暢不敢擴產。產品附加值低,以粗加工原料出售,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較差。
2.4 技術服務不到位
目前西鄉縣缺乏中藥材專業技術人才,受地理位置和經濟水平限制,人才難引進;政府、企業對技術研發和推廣投入少,新設備、技術難落地,人員培訓不足,知識更新慢;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缺失,基層推廣站人力不足,機構間協作差,新技術難應用;對技術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政策支持,藥農依賴經驗,主動尋求新技術服務的意愿不強,進一步加劇了技術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作者:周躍軍 周顯兵 胡德勇 侯小偉 李小誼 王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