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鋰電產業歷經3個發展階段,目前鋰資源戰略地位凸顯,市場空間廣闊,產業布局基本落定,行業頭部效應明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產量從2020年的324萬輛增長至2024年的1316萬輛。江西鋰電產業發展進程加快,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231.3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的5.45%,擁有豐富的鋰資源,已探明氧化鋰資源儲量超300萬t,產業集聚趨勢初顯。
一、鋰電產業發展歷程
1991年,日本科學家吉野彰與索尼公司合作將鋰電池應用于“移動電話”,標志著鋰電池的大規模使用。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起步于2001年。1991—2021年間,各國開始你追我趕發展鋰電產業,先后經歷了3個階段。
第1階段:1991—2000年,鋰電池行業幾乎被日本壟斷,全球88%以上的鋰電池產自日本,正極材料拿下77%的份額,負極材料上更是占據96%的份額。松下、索尼、東芝、旭化化學、三洋電機等企業在鋰電池材料、鋰電池的開發和生產制造方面一騎絕塵,占據絕對優勢,基本壟斷全球鋰電市場。第2階段:2001—2010年,韓國、中國企業瞄準鋰電市場,與日本共同競爭,搶占鋰電市場份額。2004年開始,韓國企業如三星SDI、LG化學,通過擴大產能,搶占日本主導的中高端智能手機等消費類市場。此時,我國鋰電產業開始逐步發展。第3階段:2011—2021年,隨著政府加大對鋰電產業的政策支持和企業研發資金的大量投入,中國企業在國內外鋰電市場迅速擴大份額,2014年我國鋰電池在產量上就已超過韓國、日本,躍居全球第一,并且保持至今。

表1 國內外新能源汽車、鋰電產業2020—2022 年主要指標運行情況及2025年預測
總的來看,除了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歐洲、美國、印度都在砸重金投資鋰電新能源產業鏈項目,鋰電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成為中國、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首選,占據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中心位置,在汽車動力、綠電儲能和消費電子領域呈現爆發式增長。鋰電產業吸引大量資本涌入,該產業全球市場份額和產業布局或將迎來結構性調整。國內外新能源汽車、鋰電產業2020—2022年主要指標運行及2025年預測情況見表1。從產量上看,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24萬輛,而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1316萬輛,顯示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同時,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在逐年提升,從2020年的4%增長到2022年的14%,預示著新能源汽車正在逐漸被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此外,對于2025年的預測,表1中的數據也給出了積極的信號。預計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2433萬輛,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至20%。在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樣迅猛,產量由2020年的136.6萬輛增加到2022年的705.8萬輛,其他各項指標也是大幅增長。這表明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未來幾年內,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有望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鋰電產業發展趨勢
鋰資源的戰略地位將更加凸顯。鋰是世界上最輕、最活潑的金屬元素,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金屬”和“白色石油”,在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儲能領域廣泛應用,歐盟將鋰列為14種關鍵原材料之一,美國將鋰作為43種重要礦產資源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等應用產品不斷走向市場,世界鋰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將大幅增長。與巨大需求形成對比的是,由于資源開發項目的復雜性,全球主要鋰資源項目的開發進度難以匹配需求增長的速度與量級。在強勁需求的拉動下,未來幾年,鋰資源仍將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市場空間依然廣闊。鋰電產業已連續多年快速發展,但發展潛力仍然巨大,是一條周期長、空間廣的黃金賽道[7]。結合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演變和“雙碳”目標引領,加上俄烏戰爭和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儲能市場拐點也將加速到來,業內基本形成共識,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系統的帶動下,未來10年,鋰電行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機遇。單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看,若全面實現汽車電動化,全球鋰電產業就有10倍以上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30年,我國鋰電產業營業收入有望達到4萬億~5萬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產業布局基本落定。近年來,國內鋰電行業出現大規模的擴產潮,隨著大批產能的釋放,產業供不應求的狀態將得到緩解,新選基地的項目將大幅減少,產業鏈頭部企業在各區域的布局也基本完成。從區域布局看,投資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四川、湖北、安徽、江西、貴州等中西部地區轉移。
行業頭部效應更加明顯。上游材料、動力電池等各環節的市場集中度均在提升,中小企業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頭部企業強者恒強,規模化發展趨勢進一步顯現。這種向頭部企業集中現象將會在鋰電新能源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出現。

表2 部分省份鋰電產業相關情況(不完全統計)
部分省份鋰電產業相關情況見表2。由表可知,不同省市在鋰電產業方面展現出差異化的發展態勢。在動力鋰電池產能方面,江蘇省以150GW·h的產能位居首位,顯示出其在鋰電產業方面的強大實力。福建省和四川省緊隨其后,而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產能相對較低,但也在積極推動鋰電產業的發展。在規劃鋰電產業基地數量上,各省市均展現出積極的布局態勢。江蘇省、福建省、四川省和廣東省的規劃數量均超過了80個,顯示出這些地區對鋰電產業的重視程度。從2022年鋰電企業數量來看,廣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企業數量排在前列,顯示出這些地區在鋰電產業方面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研究機構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為鋰電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總體可以看出各省市在鋰電產業方面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不僅在動力鋰電池產能上有所提升,還在規劃鋰電產業基地、增加鋰電企業數量和研究機構數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努力將有助于推動鋰電產業的持續發展,為新能源產業的繁榮作出貢獻。(作者:盛昕,曾青,肖圣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