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國家發布的一系列政策來看,2025年將重點圍繞地方債務化解和持續有效投資兩大目標展開。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信號,也為2025年的化債促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對于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將迎來更多參與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債項目的機會。特別是在“兩新”和“兩重”領域,企業可以通過深度參與政策支持的項目謀劃和爭資活動,提前布局、獲取先發優勢。

本文首先梳理項目謀劃爭資的主要方式,并以近年來地方政府主要融資渠道專項債為例進行分析,最后對項目謀劃爭資給出建議。
企業爭資的一些建議
目前,受內外部宏觀環境的影響,企業在爭資工作中面臨諸多困難。然而,這些挑戰也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可以預判,無論是上級財政性資金還是外部社會化資金,未來都將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展開。企業的爭資工作需要立足當前,解決現實難題,同時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企業主動轉變發展方式,由“跟訂單”向“謀訂單”轉變,由“找項目”向“造項目”升級。這部分還是以專項債為例,以下是具體的思路:
1. 從“跟訂單”到“謀訂單”
從“跟訂單”到“謀訂單”,就是要以先謀帶后動,加強前瞻思維,立足區域發展,形成項目謀劃體系。
(1)聚焦地方所需
專項債的發行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地方政府也迫切需要爭取專項債來合理擴大有效投資。依據《中國地方政府債券藍皮書(2024)》,地方政府當前有兩個“隱憂”:一是受限于財政收入下滑嚴重,政府的收入與支出需求嚴重不匹配;二是多數縣級及不發達市的國企信用等級較低,在當前金融環境下融資渠道狹窄,對地方投資貢獻有限。因此,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利用政策窗口降低債務風險并謀劃項目,對地方政府而言可謂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讓項目謀劃得到地方政府的推介?一是要聚焦地方所需。深入研究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和重點領域,確保項目與地方發展目標緊密契合。二是清晰展現項目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并結合收益性設計合理的資金回收機制,使項目在滿足地方需求的同時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精準對接政策
戰略規劃方面,要加強對于央地政策、地方產業的深入研究,如有可能盡量提前參與地方政府“十五五”規劃修訂,嵌入企業在重點項目中的角色。
債券申報方面,有條件可建立與國家部委、省級相關部門的溝通渠道,及時獲取政策解讀與項目申報信息,確保謀劃項目精準符合政策要求與支持方向;要主動參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申報工作培訓會,提升對專項債項目謀劃儲備和申報工作政策的把握,與地方發改委、財政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此外,就企業自身而言,需加強對政策和項目資金用途的動態追蹤,降低因政策調整引發的風險。
(3)加強前期論證
一是要組建專業論證團隊,邀請行業專家、工程咨詢機構、財務顧問等組成項目前期論證團隊,對謀劃項目進行全方位論證。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從技術、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等多維度進行深入分析,確保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與合理性。例如,對于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技術專家評估工程建設方案的科學性與安全性,經濟專家分析項目投資收益與融資平衡情況,環境專家評價項目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社會專家研究項目對區域發展、居民生活的綜合影響,為項目決策提供全面、科學的依據。
二是要開展實地調研與市場分析,就是對謀劃項目進行實地勘察與市場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有的企業將這部分工作交由咨詢機構處理,但企業自身也要加強相關方面的能力。如在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謀劃中,深入農村基層了解土地資源、農業生產現狀、農民意愿等情況,同時對農產品市場需求、價格走勢、競爭態勢進行詳細分析,確保項目規劃符合實際情況且具有市場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4)優化項目包裝
建議企業提高項目可行性研究深度,項目策劃需結合地方發展規劃戰略,明確項目對區域經濟和民生的推動作用。并在項目“兩案一書”中突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高項目入庫概率。
2. 從“找項目”到“造項目”
從“找項目”到“造項目”,就是要完善企業能力建設,補齊產品服務短板,為高質量發展打基礎。
(1)創新項目融資模式
一是探索多元融資組合。對于重大項目,突破單一融資模式,采用“專項債券+銀行貸款+社會資本合作”的多元融資組合方式。例如,城市軌道交通項目,以專項債券作為項目資本金的一部分,吸引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項目貸款,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公私合營(PPP)模式參與項目建設運營,整合各方資源,優化項目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與風險。
二是設立項目融資平臺。地方政府往往會整合優質國有資產與資源,設立項目融資平臺公司,專門負責重大項目的融資、建設與運營管理。通過平臺公司的市場化運作,提升項目融資能力與運營效率,如將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使用權、國有企業股權等注入融資平臺,增強其資產規模與信用評級,為項目融資創造有利條件。
(2)提升專業能力
聚焦專項債高投向領域(如前文所述),如市政設施、產業園區、棚改和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打造標桿工程,形成產品譜系,提升相關領域品牌認可度。
(3)聚焦發展趨勢
市政類項目:優化城市排水系統、供熱管網等領域,注重與國家“雙碳”戰略結合。
產業園類項目:圍繞數字經濟、低碳環保和物流樞紐建設,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
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瞄準城市軌道交通、農村公路升級等重點方向,配合地方政府改善交通網絡。
(4)深化咨詢機構與企業的協同作用
咨詢機構具有兩大主要優勢:一是精準政策解讀,能提供專項債政策最新動向,幫助企業調整項目方向;二是高效項目包裝,機構能憑借豐富經驗,快速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和申報文件編制,確保項目滿足專項債申報要求。
對于企業而言,加強與咨詢機構的高效協同,一是要主動完善項目信息,提供詳細的工程規劃、成本預算和實施方案,確保咨詢機構有充足的數據支持;二是共建人才隊伍,聯合培養專業團隊,增強企業在專項債爭取中的自主能力。(作者:汪東杰 李清之 劉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