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通過系統分析安順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章節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包括選擇合適的品種、拓展林下中藥材種植、加強標準化建設、推進品牌建設等,旨在為推動安順市中藥材多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一、選擇合適的道地藥材品種
優選符合安順市道地特色、具備市場優勢和產業發展前景的中藥材品種進行重點發展,以“精、優、特”為發展目標,避免脫離實際盲目追求大規模種植。根據藥材的道地性、林下適宜性以及近年來的引種試種情況,建議分類引導不同類型的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差異化種植:對于資金投入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一般農戶,可以選擇種植周期短的太子參、茯苓、天麻等藥材;擁有閑置荒坡林地資源的企業,可選擇種植杜仲、黃柏等長周期藥材,并在林下套種喜陰短周期的頭花蓼、石斛等藥材,實現以短養長;有固定藥材需求的中藥飲品生產企業可與種植主體合作,共建定制藥園,發展投入較大、生產周期較長但市場需求穩定的黃精、白及等藥材;而具備一定經濟和技術實力的合作社及種植大戶,可以選擇重樓、三七等高價值但有一定市場風險的藥材進行種植。

二、拓展林下中藥材種植
相關研究表明,林下中藥材生態種植能讓中藥材回歸原生環境,通過經受弱光、干旱、高溫、嚴寒、病蟲害、養分缺乏及晝夜溫差等自然生境下的逆境脅迫,有助于藥效成分的積累,使中藥材質量接近野生品。當前,全國耕地資源主要用于糧油作物種植,平原地區的中藥材種植空間被壓縮,正逐步向林業資源豐富的地區轉移。安順市森林資源豐富,林下空間廣闊,生態環境良好,具備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的優越條件。林業部門數據顯示,全市林地面積達5.19萬hm2,其中1.16萬hm2可用于發展林下種植。截至2023年12月,全市林下中草藥材種植面積3816hm2,產量21262t,產值37949萬元,表明林下中藥材種植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鑒于石斛、天麻、黃精、三七、重樓、茯苓等藥材在安順市已有成功種植案例,建議科學規劃“國儲林+林下經濟”等項目,通過減免林地租金、提供項目支持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鼓勵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林下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及仿野生栽培。
三、加強中藥材標準化建設
積極爭取省級支持,在關嶺自治縣設立貴州省野生藥材種質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并建立一批優質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以提升優質中藥材種子種苗的供給能力。同時,加強種子種苗的質量監管,從源頭保障中藥材質量。在傳統中藥材道地產區,應以生態化和標準化種植為導向,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并大力推廣綠色防控和高產技術示范,推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中藥材生產。此外,鼓勵并協助相關中藥材加工企業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以推進中藥材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四、推進中藥材產業品牌建設
相關職能部門應著力做好中藥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培育和宣傳工作,指導并鼓勵符合條件的中藥材種植企業積極申報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等。同時,積極組織本地中藥材企業和產品參加國內博覽會、藥品交易會等大型會展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宣傳推介,并指導企業主動融入“黔藥”區域性公共品牌,以提升安順市中藥材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促進產業“強鏈、延鏈、補鏈”
圍繞“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目標,在縱向上打通中藥材的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橫向上促進中藥材產業與醫藥制造業、健康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等有效銜接。重點推進中藥材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鼓勵和引導制藥企業建立“定制藥園”,構建穩定的產銷關系,實現“以銷定產、以銷促產、以銷增產”。同時,加強中藥材產地的分揀、洗選、烘干、儲藏、保鮮等設施建設,推動加工方式向規模化、產業化、綠色化轉變。加快中藥材的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動中藥材加工向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延伸,促進中藥材三產融合發展。此外,大力推進中藥材特色產業發展,全力解決政策和資金保障問題,構建“藥農+藥商+藥企+倉儲物流”的發展格局,打造“中藥種植+交易+加工+醫養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條。(作者: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