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老舊小區作為城市變遷的產物面臨多重轉型挑戰與機遇。本文從城鄉規劃視角出發,對老舊小區在城鎮化背景下的現狀進行評估,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規劃,指出城鄉協調發展的老舊小區轉型策略。
一、城鎮化背景下老舊小區的轉型挑戰與機遇
1.1 老舊小區現狀評估
老舊小區作為城市發展歷程中的遺留片段,其現狀通常反映了較為嚴峻的城市問題。典型特征體現在老化的基礎設施、落后的公共服務以及降低的居住舒適度等方面。首當其沖的是物理結構的衰退。多數小區的供水供暖系統、電力設施和街道路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與功能老舊。報道顯示,在城市某些歷史更長久的區域,近70%的居民提出了對舊有供水設施頻繁漏水、斷水情況的關注。同時,這些設施的維修投入相對滯后,約有40%的住戶表示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設備修復服務。另外,隨著城鎮人口持續增加,原設計的使用標準已難以承載現實人口密度導致的壓力。一些統計數據揭示,在平均每平方千米居住人數超過一定比例的小區,公用停車位普遍短缺50%以上。而小區內部及周圍的綠地面積也遠低于城市規劃標準,居住環境質量持續下降。此外,生活服務設施的欠缺亦是問題所在,觀察可知,一系列的小區缺少合理配置的教育、醫療、文化等社區服務設施。例如,調查中約有30%的家庭認為學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服務點距離居住區過遠。
1.2 鄉村振興策略與城市老舊小區的融合可能
在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框架下,城市老舊小區轉型與該戰略的契合性日益明顯。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堅持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前提下,通過嫁接鄉村發展的新理念與實踐方法來注入老舊小區改造的活力。且鄉村振興政策推動的農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給城市邊緣地區帶來了人口回流與經濟復興的先行示范。從空間角度看,通過優化社區規劃,并將現代城市生活模式與鄉村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打造出具有地區特色的宜居環境。舉例來說,借鑒鄉村工藝和農產品直銷的發展模式,增強社區內原住民的就業機會與經濟收入,同時吸引更多的新居民和創新創業者。構建山、水、村、林、田五位一體新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構建山、水、村、林、田五位一體新模式
二、 城鄉協調發展的老舊小區轉型策略
2.1 創新戰略下的老舊小區轉型經驗總結
城鄉協調發展背景下,老舊小區轉型的創新戰略的核心在于既要參照全域規劃的理論框架,也需貼合本地實際與居民需求。在此背景下,先進城市相關實踐揭示,小區物理空間的適度開放和功能性再配置對提振社區活力具有顯著效應。例如,將閉合式街區有策略地向社會開放,創造更多公共空間,為居民及鄰近城區居民提供了互動交流的場所。上海的某些老舊小區通過引入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不僅增強了城鄉聯系,同時提高了居民的食品安全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在政策設計方面,聚焦產業引導與環境優化,激發小區內外部資源整合的潛力。發達城市的案例顯示,優惠政策能夠吸引創新型企業落戶,進而帶動就業機會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數據表明,在接受政策優待的企業中,周邊居民的就業率提高了約15%。另外,配套完善的法律法規對于保護私人財產、激勵社會資本投入非常必要。北京市某項試點改革,通過明確產權歸屬和推動物業管理市場化,成功提升了居民的維權意識和社區服務質量,根據反饋,居民滿意度提升了30%以上。而文化要素的融合亦不可或缺,將小區面貌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不僅增強了小區的文化認同感,還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2.2 可持續發展策略規劃
可持續發展策略規劃的核心目標是創造具有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活空間,進而推動城鄉整體的和諧進步。在經濟層面的規劃上,鼓勵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與支持當地創業是關鍵,由此實施的政策要確保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引導資金流向可為社區帶來長遠利益的項目。報告數據顯示,當地生態農業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提高到了8%,同時吸引了更多關注綠色生活的市場份額。社會維度中,應重視居民的公共參與和福祉,促進社區凝聚力。制定可持續策略時,兼顧提升教育水平、醫療服務和文化設施的發展。有研究指出,加大社區教育投入能顯著提升居民整體滿意度。此外,通過使用太陽能、雨水收集等技術,在環保方面促進老舊小區變得更加自給自足[4]。還可以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如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提高社區治理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性。深圳市在智能化改造老舊小區實驗中,居民普遍感受到了物業管理透明化和公共服務便捷化,其中便民服務滿意度提高了30%以上。(作者:陳綺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