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質生產力:現實邏輯、內涵解析與生成機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深受國內外環境的共同影響,基于顛覆性創新技術,以“新”為出發點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全面提質升級與優化組合,以“質”為落腳點全面推進生產關系變革、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實現農業高水平自立自強。進一步,為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應基于時代背景強化顛覆性創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采取新型勞動者、高校和科研機構、涉農企業等多元主體聯合推動的模式,同時也不能忽視制度保障體系的完善。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邏輯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際國內形勢變遷的時代需求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加快,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格局快速調整,各國科技競爭和經濟博弈暗潮涌動,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的嚴峻性、復雜性前所未有。我國抓住第四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實現了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張和技術創新的持續推進,使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感受到了巨大競爭壓力。出于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和對自身經濟利益的維護,美國和其盟友背離國際合作精神,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脫鉤,在高技術領域構筑“小院高墻”,濫用科技霸權打壓中國,嚴重阻礙了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步伐。站在多重挑戰交織的歷史節點,生產力發展水平必然要順應新時代的更高要求[3],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應對外部環境沖擊、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作為新發展格局下提出的新概念,被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符合與時俱進的經濟思想,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為內在要求。
(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聚焦農業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
農業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方面具有特殊性,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既要遵循創新驅動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立足我國農業資源稟賦、農業“壓艙石”特殊使命,長遠看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現階段則要錨定穩產保供目標,把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拓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建立在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之上。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現已取得顯著進展,具備了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核心條件,但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面臨著基礎不牢、動能不足等問題。對標新質生產力和現代農業強國的特征,我國農業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方面仍顯不足。
一是在勞動者方面。首先,我國人口紅利減弱,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隨著人口結構變遷,進城青年勞動力數量增加,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現象逐漸嚴重,產業缺乏活力,農業生產后備力量匱乏。其次,我國農業從業者文化程度較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鄉村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99年。但早在1975年,日本農業從業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12年。20世紀90年代,美國許多農場主已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12年[5]。這表明,我國農民受教育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同類水平,農民群體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最后,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支撐力度不足。隨著農業發展要求的提高,引致功能拓展、分工細化、鏈條延伸,催生了對植保員、農機駕駛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農科智庫要報》(2023)數據表明,我國高水平農業科學家比例是0.049‰,美國是0.738‰。這些數據說明當前我國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存在著復合應用型人才少、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等問題[6]。
二是在勞動資料方面。首先,我國農業產業科技含量低,機械化水平低。傳統勞動資料受到耕地規模、資金、信息和技術等的限制,機械化水平較低,導致生產效率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其次,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在廣大農村地區轉化率較低。由于農業技術推廣不到位,農戶實際需要的農業科技得不到滿足,二者之間出現“兩張皮”的現象,不利于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實現。再次,農業環境污染帶來潛在的環境成本。化肥、農藥的不規范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村面源污染,致使土壤質量退化。最后,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仍然存在技術創新短板。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①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農業領域尚未普及,以合成生物、生物育種和分子農業②為代表的未來產業當前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我國農業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難題,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和高質量發展。
三是在勞動對象方面。首先,傳統農業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使得生產無法集中。土地細碎化使農民難以實現大規模、連片種植和機械化作業,降低了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同時影響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其次,農業生產依賴的傳統能源日益枯竭且污染嚴重。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傳統能源的開采速度遠超過其再生速度,導致資源日益枯竭。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農機具會大量消耗柴油或者汽油等傳統能源,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對空氣、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再次,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不均衡的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林、牧、漁、副等產業發展緩慢,而種植業中又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發展,同時這種單一的農業結構也會阻礙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最后,我國目前植物新品種保護力度弱低,種業營商環境差。這制約了種業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新品種研發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國際種業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品種資源投入。
以上分析顯示,要使我國進入全球農業強國第一方陣,依靠傳統生產力水平“量”的發展遠遠不夠。如果沒有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將如“逆水行舟”,不但不能縮小差距,甚至會出現擴大趨勢。因此,當務之急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等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并將其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農業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然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能為新而新,要緊密貼合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確保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的基礎上,挖掘更優質的人才隊伍,依托更尖端的技術設施,推動更高效的資源投入,以實現更高的產出和效益。從長遠看,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可以通過高效集聚創新要素并自主拓展發展新賽道,不斷優化現有生產力要素、改善勞動工具、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幅度提升勞動生產率,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逐步擺脫傳統的人力和資源驅動型增長模式,實現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變,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生產結構,推動未來產業的誕生和成長,并在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持續迭代優化升級過程中不斷更新和壯大,這對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有力有效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至關重要。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解析
(一)從內涵特征看農業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人類社會歷史上的每次變遷都是通過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為構成要素的生產力的躍遷,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調整的過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根植于以信息革命為核心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出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10]。相應地,農業新質生產力代表著由科技創新主導的農業生產力躍遷,由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對象和新質勞動資料構成,其核心在于“新”與“質”的有機結合。“新”主要表現在傳統要素的躍遷上,即“要素新”與“組合新”;“質”主要體現在社會大生產的良性循環上,即高質量、多質性、雙質效。
(二)從“新”之要義看農業新質生產力
新質勞動者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前提。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具有能動性的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其勞動素質與能力直接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傳統的農業從業者文化程度較低,科學文化知識較為匱乏,素質偏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農業職業教育,只具備傳統的勞作經驗,從事簡單的農業耕作。同時,我國大部分農戶存在小農意識,安于現狀,缺乏創新精神。而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質勞動者展現出知識型、創新型和自主型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勞動理念和勞動技能兩個維度。一方面,新質勞動者相較于傳統勞動者更具備新思想、新觀念,展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該類群體在解決農業生產問題上積極釋放聰明才智,在順應農業發展趨勢上主動了解農業政策、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術,集中精力進行技術創新與應用,培養自身憂患意識、創新意識與自主意識。另一方面,新質勞動者相較于傳統勞動者掌握了更多適應當前農業發展及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勞動技能,擁有更先進的認知能力與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并能利用當前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素質以及管理、融通、協調、策劃、宣傳推廣等勞動能力,以適應新一輪農業轉型的需要。例如,在發展數字農業的過程中,新質勞動者的涌現創造了更多新價值,也轉移了更多物質資本的舊價值,使農業生產中耗費的抽象勞動量減少,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進一步積累了物質財富。
新質勞動資料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勞動資料是劃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同階段的首要依據,它是勞動者用來影響和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總和,主要指生產工具與基礎設施。傳統勞動資料主要包括用于普通耕作、播種、灌溉、收割、轉運等的機械設備,而農業新質勞動資料則具有“新介質”的特性,體現在提供生產基礎的物質資料和起到傳導作用的中介資料上。一方面,高精尖、數智化的新型農業生產工具與高效能、信息化的數字新基建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例如,智能作物監控、無人機耕作、控制系統、手持終端等智能化機械可賦能智慧農業,為農業注入強勁動力。另一方面,作為生產活動中介的勞動資料發揮著協助勞動者將理論傳導至勞動對象以實現創造力外化的作用。當前在科技創新改良下的農業勞動資料具備綠色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新介質”特性,其中介作用也更為突出。農業從業者利用數字農業管理平臺、智慧農業云等新質工具進行農業決策,完成對勞動對象的改造。
新質勞動對象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礎。農業勞動對象是人類農業勞動作用其上的物質對象,一般表現為農地、農業生產原材料、輔助材料等。傳統農業的勞動對象是土地和附著于土地上的莊稼、畜禽等,以粗放型經營為主要模式,其生產過程導致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新質勞動對象表現出“新料質”的特征,體現在新質產業和綠色發展兩個方面。一方面,盡管相較于傳統農業勞動對象而言,本質未發生變化,但新質勞動對象蘊含著更高層級的農業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思想,其生產方式已產生巨大變化。例如,更標準化的旱澇保收的土地、大棚溫室、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等高科技、高效率、高產出的新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具備生態意識,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通過新舊動能轉化與數字化賦能實現農業綠色循環發展。例如,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通過構建種養結合、農林牧漁復合等多元生態系統,強調資源循環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此外,碳匯農業、氣候智能農業等新興領域,利用農業固碳減排潛力,參與全球碳交易市場,為農業開辟了新的價值增長點。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實踐,推動農業由單純的食物生產功能向生態保護、氣候調節等多功能角色轉變,為農業的長遠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和新質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是發揮新質生產力效能的最充分體現。現代農業生產效率、生產能力的提升和組織形式、生產模式的創新,帶動高素質勞動者,高科技、高效能勞動資料與改造、升級、拓展的勞動對象有機融合,促使生產要素組合從傳統種養業轉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隨著農戶不斷分化、大型農業機械規模經濟臨界點擴大、信息技術滲透等深刻變革,需要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生產托管、服務外包等新型經營形態承載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產生“1+1+1>3”的強大動能。
(三)從“質”之要義看農業新質生產力“質”主要體現在高質量、多質性、雙質效三個方面。一是高質量。農業新質生產力是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相符合的生產力。具體來說,農業新質生產力所強調的農業高質量涉及多個方面:在產品質量層面,表現為農產品綠色優質、供給豐富;在生產效率層面,表現為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三高”的現象;在經營主體層面,表現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民的培育;在產業效益層面,表現為產業融合趨勢更為凸顯,農業增值空間更大。二是多質性。農業新質生產力以高素質勞動力為主體特征,以顛覆性創新為技術特征,以多要素滲透融合為配置特征,以農業邊界突破與產業鏈條延伸為結構特征,以數智化和綠色化轉型為形態特征,表現出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高質化、高效化的特質。三是雙質效。從微觀生產看,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是把農作物產量水平的提高作為衡量效益的唯一指標,也不是只考慮農業的短期經濟效益,而是更加強調農業在長期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以短促長”的特性;從國家發展看,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強調農業生產的經濟意義,更加注重在改善農民生活、優化鄉村環境、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社會效益;從人類社會看,農業新質生產力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以良好的生態效益為前提條件,合理開發資源,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逐步實現“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綜上,本文將農業新質生產力定義為: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圍繞農業強國建設目標,將農業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作為主線,從“新”出發,通過嵌入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實現農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要素的全面提質升級與優化組合,以“質”為落腳點,以“新”促“質”,實質上是“新”與“質”相結合的一種先進生產力。(作者:尤亮,田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