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香港中諾集團平潭廠業基地”項目為例,通過對用地現狀及片區的整體規劃進行了分析與定位,站在城市管理者與企業的角度,從總體布局、風貌控制、單體設計3個層面進行了分析,探索和總結了現代工業產業園區的設計方法和思路。
一、項目概況
香港中諾集團平潭廠業基地位于福建省平潭試驗區的石港工業區內,中諾集團將平潭產業基地定位為現代簡潔、生態環保、高科技的產業總部。園區用地北鄰天山北路(誠意路),西臨金井二路(興港中路),西北角為商業用地,西北面為住宅用地,東面為規劃二類工業用地,南面為平潭利嘉國際物流園。園區用地面積90456m2,地形規整,大致呈方形,東西寬297m,南北寬310m,場地內相對平整,中部有約2萬m2的天然山體,場地內最大高差約18m。保留和利用原始地形營造景觀空間,減少土方開挖,合理規劃場地豎向標高是設計的要點之一。
二、規劃與建筑設計的落地
通過對規劃條件及企業需求的解讀,從功能布局、流線整合、空間營造出發,提出初步規劃構想,并貫穿設計的始終。
2.1 功能布局
園區主要業務功能:民用相紙、專業相紙及熱升華相紙的研發、生產及儲運。主要建筑功能:研發辦公、廠房及庫房。
設計統籌考慮地塊現狀及規劃條件指標、周邊交通及建筑展示界面等因素,強調多重功能之間的一種互相融合的狀態。整個園區不僅是一個生產場所,還可以將其打造成一個花園式的總部研發基地,實現研發-生產-生活配套的全流程總部模式。
園區設計總建筑面積160197.04m2,其中地上面積141093.79m2,地下面積19103.25m2,容積率1.56。應用“前店(研發辦公+示范區廠房)+后廠(生產車間+倉儲)+景觀核心(山體景觀及配套)”的布局模式,將8層研發辦公樓及5層示范區廠房沿興港中路展開布置,與規劃城市界面相延續呼應;用地南北兩側沿邊各布置1組2層的廠房及倉庫;在場地中部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留并開發利用原始地貌,布置低層的園區公用配套建筑,使員工食堂、會議室、輕型實驗車間與山體有機結合,形成核心特色景觀,同時減少土方外運,符合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園區總平面圖見圖1。

圖1 園區總平面圖
2.2 流線整合
園區存在著不同類型的使用流線,如辦公流線、配套流線、廠區人行流線、貨運流線等。一方面每種流線網絡都為打造系統、快捷、高效的園區功能服務,另一方面它們被有機地疊加起來,通過綜合考慮流線功能與道路界面性質,根據園區道路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性質,提出道路斷面建議和道路銜接半徑,并重點考慮大型運輸車輛通行的需求。
辦公流線通過位于興港中路主入口到達辦公樓,或通過兩側車道到達地下室停車庫;廠區人行流線從主入口進入后,通過南北兩側道路分別到達各廠房和庫房;貨運流線通過位于誠意路的廠區車行出入口,進入貨物通道到達廠房和倉庫。園區內主要道路寬度為7m,倉庫裝卸貨區域寬度達到40m;6#、8#倉庫設計考慮貨車長度為3m×17.5m,轉彎半徑為18m;1#、4#、5#、7#廠房設計考慮貨車長度為3m×12m,轉彎半徑為12m。通過整體化組合,嚴謹有序地劃分,使園區路網可以融入整體構圖肌理。內外環通式路網模式既能按功能分流,同時開放的路網可使各種流線方便地到達各功能樓棟。
2.3 空間營造
園區致力于營造開放、持續、活力的室外場地空間,同時注重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
場地現狀基本平整,中部有一面積約2萬m2的天然山體,山體約比周邊地面高出18m,在設計初期有2種方案:將山體挖去土方外運以追求更高容積率,或是保留山體作為景觀亮點。通過與企業主多方案溝通,以及對場地地形的分析,結合土地利用與尊重地形的雙向思路,最終設計將中部的山體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對山體標高及輪廓進行優化,使最高點高于周邊場地約15m且山勢更加柔和,構成園區空間體系的特色景觀核心,成為園區的中心景觀“綠肺”。如此以來,可將原本用于山體平整的大量預算轉而落實在打造園區觸手可及的空間體驗上。
員工食堂、會議室、實驗車間、輕型車間4座低層建筑依地勢分布于山體之上,通過風雨連廊串聯,形成圍合巧妙、錯落有致的山地建筑群落。在山體下西側設置室外休閑場地作為開放空間,同時這里也是西側研發辦公樓及南北2組生產倉儲建筑群之間的天然過渡界面,可使整個園區緊密凝聚在一起,也可為園區使用者們創造更多交流的場景。園區整體鳥瞰圖見圖2。

圖2 園區整體鳥瞰圖
三、建筑造型及風貌控制
為改變傳統印象中工業園區造型單一的情況,設計結合片區風貌的要求,歸納整理平潭傳統建筑元素,以此延伸思考建筑立面風格的控制策略[2]。將單體建筑與城市界面聯系起來,以地域建筑風貌把控建筑創作,主要通過建筑元素、天際線、建筑界面的控制,在實踐層面對園區的建筑設計進行探討。
3.1 建筑元素及色彩
園區位于平潭試驗區的“產業石港”風貌區內,規劃對當地新建的辦公及工業建筑的風貌要求為“采用形體簡潔組合,塑造純粹現代語言,保留部分傳統石材”。
園區建筑在形體設計方面充分融入平潭當地的民居造型,以豐富的體塊關系與豎向方框紋理統領整個園區的獨特風格,形成豐富的城市界面。總部研發類建筑造型上借鑒平潭傳統建筑元素“山墻輪廓+騎樓空間+石質窗欞+露臺”,展現具有當地特色又不失現代感的立面風格,同時部分山地建筑局部使用坡屋頂與當地傳統建筑形式呼應。園區整體建筑群材質與顏色采用淺暖灰的防污仿石外墻板+灰藍色玻璃+灰色鋁板,柱腳部分使用傳統石材進行搭配,運用現代建筑材料重新演繹傳統建筑風貌,在近人尺度營造鮮明的平潭地域特色。生產類建筑部分采用簡約方正的形體設計,素雅淺暖灰立面及局部玻璃幕墻,充分體現企業現代化屬性。
3.2 天際線
優美的建筑天際線宛如富有韻律的樂章,通過合理的布局及體量的高低搭配,形成沿誠意路和興港中路豐富的天際線輪廓[3]。場地南北兩側是2組24m廠房及倉儲建筑,如同樂曲的序章,平穩柔和;位于場地西北及西南角建筑高度20m的示范區廠房,則起到起承轉合作用;一路往場地西側中心,建筑高度將再次提升,匯合至2棟36m高層總部辦公組合體,達到天際線的高點;由高層向場地中部核心區域延伸的是位于山體上的一組低層建筑群,形成開闊舒展的公共空間,營造出優美柔和、疏密得當的建筑界面,為城市片區風貌貢獻和諧且富有變化的天際線。
3.3 界面互連
興港中路作為整個園區最主要的展示面,對總部辦公區、示范區廠房進行對稱布局。園區中心山體景觀與中軸對稱的辦公樓形成園區的景觀軸線,強調建筑的儀式感;通過對城市道路、區域風貌和場地地形的分析,考慮相鄰地塊(利嘉國際物流園)間的建筑關系,保持較一致的豎向方框與局部披檐女兒墻作為建筑語言,塑造整體性較強的城市街道形象。
四、單體設計
產業園具體生產工藝和配套需求直接影響建筑尺度形式,園區建筑單體設計力求為業主的研發、生產、儲運、配套等各項功能提供合適的空間載體,因地制宜并遵循功能集成的理念加以整合。
4.1 研發辦公樓
位于興港中路界面對稱布置的辦公樓,作為整個園區的標志性建筑,由頂層局部退臺的塔樓和中間連接體組成的3個逐級退讓的體塊疊加而成,并在連接體屋面形成花園露臺。為保證建筑的高效使用,塔樓平面呈平行四邊形,核心筒均位于塔樓的一側,留出另一側靈活大空間,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布置辦公、大型會議等使用的需求(見圖3)
4.2 廠房+倉庫
位于場地南北兩側的2組生產倉儲建筑同樣采用靈活的樓面設計,核心筒位于建筑四角,經工藝生產尺度配合,以12m大跨度配合10m層高提供符合業主需求的工業空間。2組生產倉儲建筑沿場地中部東西向山體景觀綠色中軸線連續布置,廠房和倉庫由中部的透空連廊串聯成組,方便生產物資在建筑間靈活轉運。
位于場地西北角與西南角的2棟示范區廠房采用中筒平面布局,沿四周布置展示型生產功能,滿足企業對外參觀展示需求;局部退臺設計,使示范區參觀動線富有趣味;8.5m柱跨結合業主工藝流線需求前提下更加經濟。
外圍的建筑由東向西逐級攀升,并在西側興港中路銜接研發辦公樓形成圍合的建筑群。建筑單體通過體塊組合的變化,使建筑群體造型富于韻律感,塑造現代化生產企業的形象。
4.3 山體建筑
山體上分布著員工食堂、會議室、實驗車間、輕型車間,4棟建筑群在山體上按“雙向坡降”手法設置為3個標高臺地。實驗車間位于山體最高點標高15.0m,西側通過緩坡架空連廊連接位于第2標高12.0m臺地的會議室,北側通過架空連廊連接位于北側第3標高5.0m臺地的輕型車間屋面,會議室南側通過緩坡架空連廊連接位于南側第3標高5.0m臺地的員工食堂的2層,這樣可使建筑有效接駁場地,最大限度地確保每棟建筑的自然采光,同時將建筑融于山地景觀之間(見圖4)。
建筑空間結合園區原有地形規劃山地景觀步道及風雨連廊,整體通過圍合、架空等方式形成高低錯落的交流場所,產生富有趣味性的空間共鳴,打破傳統產業園的刻板與模式化。
五、結語
近年來,城市管理者對工業園區建設的規劃結構布局、建筑風貌控制、生態環保管控等方面都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企業對提高園區社會形象、表達企業文化有著更高的訴求。一個符合各方期待的產業園,應與城市規劃充分協調,在設計上結合區位條件、地形地貌、產業特性等進行方法創新,因地制宜地去探索一套產業-空間高度協調的設計方法,貫穿總體布局、風貌控制、單體設計的各個環節,實現產業發展和空間規劃充分互動,達到產業園和城市片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目的。(作者: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