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作為赫哲族文旅產業發展的先行地區,近年來在政策推動下已實現多項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上一節我們對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民宿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本節將結合赫哲族傳統文化提出規劃建議,推動赫哲族鄉民宿產業的開發,以發展當地文旅產業,并實現對赫哲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一、民宿規劃困境
1.1? 未與文旅產品有機結合
在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促進下,旅游景點的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增添了許多游玩項目。赫哲族鄉開發建設的壁畫小鎮體現了赫哲族的風土人情,鄉內的玫瑰園、蔬菜種植園等互動設施也在逐步建設,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景點附近缺少住宿設施,分布于赫哲族鄉的民宿需要游客耗時尋找,且與景區距離較遠,交通不便。此外,受居住條件和配套設施限制,當地民宿僅可滿足游客的簡單居住需求,難以促進“夜經濟”的形成。
1.2? 民宿建筑形式單調
赫哲族是唯一能四季捕魚的漁獵民族,此種生活狀態使赫哲族成為與魚群活動規律相適應的聚落,故逐漸衍生出適應于冬捕活動的臨時性建筑,如尖圓頂的撮羅子、地窨子、溫特哈、草窩棚等;還有適宜北方寒地氣候,可起到抗寒保溫效果的固定性住處,如馬架子、草苫頂的正房等形式,此類建筑從外觀裝飾到內部空間構造均體現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但目前赫哲族鄉已進行舊村改造或村莊整治的部分建筑毫無特色,無法體現少數民族村居特點。村內民宿為滿洲正房形式,其他建筑形式僅在赫哲族民俗文化村中作為展示性建筑。單一的民宿建筑形式造成赫哲族傳統建筑工藝及裝飾文化的流失。綜合來看,當地民宿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影響了游客對赫哲族建筑文化的體驗感,同時對當地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3? 缺少配套設施
街津口赫哲族鄉現有民宿產業大多依托周邊景區吸引而來的游客,其自有民宿不具備吸引游客的文化魅力。在赫哲族傳統文化中,伊瑪堪是赫哲族特殊的表演形式,其通過大段唱詞及對不同聲音的模仿展現赫哲族民間故事,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赫哲族婚嫁慶典等系列民俗活動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不少游客來此舉辦赫哲式婚嫁慶典。當前,街津口赫哲族鄉民宿區缺少針對此類民族活動的娛樂場地及設施,導致赫哲族民俗文化傳播錯失機會。在民宿經營狀況調查中,部分游客反映入住賓館的服務環境較差且缺乏統一標準,多數民宿缺少停車場、管理用房等配套設施,且當地民宿缺少應急設施,給民宿產業的發展帶來隱患。
1.4? 未深入挖掘赫哲族文化價值
目前,街津口赫哲族鄉的民宿開發缺少對赫哲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傳統民居建筑形式不全,極少體現赫哲族傳統裝飾語言。現有民宿產業未與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充分融合,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二、街津口赫哲族鄉民宿區規劃策略
2.1? 與景區產業相結合
在景區周邊進行民宿開發時,需結合景區客流量進行規模適宜的民宿區規劃,策劃民宿文化主題。結合赫哲族傳統民居特點,選擇適宜的建筑類型,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時傳承赫哲族文化。
可在釣魚臺景區和玻璃棧道附近開發以“漁獵文化”為主題的民宿區,建造以魚皮和茅草為材料的傳統漁獵“胡如布”民居建筑群,為釣魚觀景的游客提供游憩場所。將玫瑰園等互動型旅游設施周邊的部分民居改建為民宿,可采用傳統民居“撮羅子”形式,打造以“傳統農耕”為主題的生態民宿旅游形式。赫哲族傳統民居中“撮羅子”是最常用的臨時性建筑,將幾十根長約7~8m的木桿搭成圓錐型架子,建筑材料可根據季節特點進行變化,具有保溫效果,適宜游客休憩(見表1)。

表1?民宿規劃示意
2.2? 有機組合民居形式
除在景區附近打造單一民居形式的民宿群外,還可針對赫哲族鄉特色村寨進行改建,形成傳統民宿集合院落。在現代民宿院落設計中宜將居住建筑與倉儲、牲畜、綠棚、堆垛等農事建筑相融合,? 豐富建筑形式[7]。可結合其他娛樂休閑設施構建多種傳統民居形式,既能解決民宿形式單一的問題,又能形成具有參差感的建筑沿街立面,美化村寨街景,改善“千村一面”問題,提升鄉村魅力,增強鄉鎮景觀的獨特性及文旅產業的系統性。
2.3? 增設配套設施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赫哲族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宿區開發應兼容傳統文化,故在民宿區規劃中應增加可供文化展演和舉辦節慶活動的休閑娛樂場所,并規劃相應配套設施,以舉辦更多赫哲族民俗活動,使游客在住宿過程中感受赫哲族人文氣息,更好地塑造民宿旅游品牌,促進赫哲文化傳播。隨著民宿產業規模的擴大,民宿規劃更應考慮增設管理設施和應急設施,以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和安全度,營造活動豐富、設施齊全、舒適安全的民宿品牌形象。
2.4? 挖掘文化價值,還原赫哲族生活
民宿區建設除需考慮建筑、功能和設施等,還應融入赫哲族傳統文化。在民宿的內部裝飾方面,可采用赫哲族的傳統裝飾物(如魚皮畫等)與傳統圖案還原舊時生活。在建筑立面方面,可采用赫哲族傳統表皮材料還原建筑外觀。在民宿區規劃方面,對文化符號的提取不能僅停留于表面,規劃者應深入理解赫哲族文化內涵,提煉赫哲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民宿產業傳承傳統文化的效果。(作者:鄒知含 張斯唯 何文清 趙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