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是互促互進的,鄉村振興需要城鄉資源、要素的流動互通,城鄉融合發展亦需要鄉村振興的支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河源市城鄉融合發展需要繼續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戰略方針,在經濟、生態、治理、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的融合發展。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城鄉統籌和資源要素流動規劃
城鄉融合過程中政府是主導,城鄉統籌規劃指明方向,資源要素流動是持續發展動力。推動河源市城鄉融合發展,首先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政府管理、城鄉空間布局規劃、產業計劃等方面主導和引導作用。市縣兩級政府作為中層地方政府,在執行國家省級政府的政策制度同時,要充分發揮市縣的城鄉統籌規劃功能,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有序的市場環境。鄉鎮政府作為基層地方政府,是上級政府與鄉村的連接紐帶,應積極挖掘地方農業產業及農旅資源特色,建設特色小鎮,帶動農村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其次要做好城鄉統籌發展規劃。站在全局視角依據區域特色產業、人居環境、生態文化傳承等要素規劃城鄉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居民用地,并根據地區生態和資源承載力,優化城鄉發展布局。將基礎條件好的地區重點打造成增長極,局部帶動整體發展,實現城鄉空間上的融合。最后做好城鄉資源要素流動規劃。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創新資本下鄉制度,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土地流轉補貼等方式鼓勵資本下鄉開展項目建設;支持城市工商資本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相互參股發展;開展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養殖保險等新險種的試點;支持優質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參與到證券債券市場融資。做好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規劃,充分利用河源市毗鄰珠三角的區位優勢,引進適合河源農業產業發展的先進技術,規劃設計一批重點農業產業工程,將先進技術轉化為農業農村快速發展優勢。不斷探索城鄉人才制度創新,重視鄉村人才培養,通過技術技能培訓下鄉的方式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會經營的職業化農民;對民工、商人、大學生和退伍軍人回鄉創業給予提供創業基金低息貸款、企業稅費減免、提供技術技能培訓等創業就業政策的扶持政策,應吸引優質人才參與到鄉村振興事業中,實現城鄉人才要素融合。

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要實現農村居民的持續增收,提高消費水平,留住人才都離不開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必須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要實施以質促農發展戰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保證農產品的優質、綠色化,打造品牌農業產品。河源市目前擁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燈塔盆地,未來可以以點帶面,繼續圍繞優質稻、無公害蔬菜、特色水果、高山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實施農產品提檔升級。要注重農產品品牌和龍頭企業培養,做好全市各級農產品品牌和公共品牌建設工作,實現村村有特色農產品品牌,縣縣特色農產品產業,讓一批農產品成為河源市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代言人”,最終實現農業提質增效。二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旅,促進農旅融合發展。作為客家古邑,河源市是中國革命策源地和嶺南溫和發祥地之一,客家文明源遠流長。各鄉鎮應不斷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促進農業產業、鄉村鄉俗與文旅等產業融合,推進美麗鄉村、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共建,力求打造產業主題鮮明的生態、美麗、特色鄉村風貌帶,充分提升并展示鄉村文化內涵,切實描繪好“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新畫卷,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感受農村氣息、享受村居生活。三要創新農產品銷售渠道和運營模式。探索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便捷化認證模式,探索農產品與城市社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新銷模式,降低農產品銷售成本,維護和擴大綠色農產品銷售口碑。應充分利用各類節慶展會,展示河源市優質特色農產品,通過各類節慶展會和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實現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城市和鄉村的有機聯動。
三、完善農村軟硬件設施建設,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加強農村服務設施建設是城鄉融合的重要一環。打造生態宜居鄉村,一是要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重點做好農村公路、電網、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帶網絡等建設,力爭實現鄉村基礎服務設施全覆蓋,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垃圾及村容村貌三大革命,開展實施“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村容村貌,助推農村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做好鄉村教育、醫療、人居環境等方面的軟件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通過提高農村教師和醫生的職稱、工資和福利待遇,吸引各行各業的人才下鄉,提升農村教育、醫療水平。通過城市教師下鄉支教、鄉村教師進入城市優質學校進修學習、網校、名師課堂等方式實習教育資源雙向流動,實現城鄉學生教學資源、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共享;提升鄉村衛生醫療水平,打造醫共體,健全完善醫保支付結算、分級診療轉診、醫保利益調控等機制;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制度,實現內城鄉社會均衡;探索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特殊群團幫扶等方面的城鄉社會管理均衡,健全城鄉法治體系;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一體規劃、布局和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城鄉聯動機制。(作者: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