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裝備作為制造業的高端領域,一直是國際競爭的焦點。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和一些大型跨國企業長期占據民用干線大飛機、衛星定位系統、大型醫療設備等高端裝備的優勢地位。近年來,高端裝備國際分工爭奪戰愈演愈烈,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共同發力角逐的主戰場。美國《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工業4.0》戰略均聚焦新一代高端裝備技術的創新發展,以保持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近年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一批高端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大型客機(C919)成功下線,北斗導航系統突破千萬級用戶,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創造了世界半潛式平臺之最,高鐵、電力設備已經走出國門。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總體創新能力不足,部分領域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產品可靠性低;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服務體系建設明顯滯后,應用推廣難等。
《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就是要集中資源,著力突破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先進農機裝備等一批高端裝備,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1.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夯實基礎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推動,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資金支持方式,切實重視落實高端裝備的國產化依托工程,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統籌研發、制造、應用各環節,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裝備,實現一批重大裝備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打造中國制造業“新名片”,帶動我國制造業水平的全面提升。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針對高端裝備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特點,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調動能力,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大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導全社會資源,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結合,探索新時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
——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高端裝備的發展首先要立足國內,加快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實現自主可控,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同時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高起點發展我國高端裝備產業,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堅持重點突破與夯實基礎相結合。把握全球高端裝備發展趨勢,選擇我國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重點方向作為突破口,實現重點領域的率先發展。同時,通過重大裝備研制,帶動基礎材料、基礎件、基礎工藝、技術基礎的全面突破,推進主機與零部件相互協調配合發展,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掌握一批高端裝備設計制造關鍵核心及共性技術,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及系統集成能力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技術特色的全球品牌,大型飛機、民用航天、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核電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進入國際市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成套裝備以及先進農機裝備實現規模化應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高檔數控機床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國產化程度大幅提升。
——實現一批關鍵裝備自主可控。重點高端裝備領域基礎配套能力、系統集成能力明顯增強。研發一批關鍵系統和核心部件,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對外依存度明顯降低。在各領域研制一批技術水平高、具有一定帶動作用的重大裝備,部分裝備質量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裝備應用范圍和服務質量大幅提升。一批首臺(套)高端裝備在關鍵領域實現應用,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生產生活和國防建設需求。自主知識產權裝備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在“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形成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競爭主體。在各重點領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和國際品牌,以及一大批專業化、國際化的中小企業,產業鏈協作配套體系基本建立。以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主體,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高在相關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
到2025年,全面具備高端裝備的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及系統集成能力,各領域開發出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成套裝備,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覆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和持續創新發展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2.重點領域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高速、城際動車組、重載列車。形成時速250-350km、軸重≤17t的高效低噪中國標準新型高速動車組系列,完成時速160-200km的城際動車組研制、工程化驗證和運用考核,研制30噸軸重重載電力機車及其車輛;形成自主化的高速列車用齒輪箱、軸承、輪對、轉向架、輕量化車體、牽引變流系統、控制系統、制動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
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網車輛。研制時速120-160km與地鐵互聯互通的市域快軌列車;研制適應不同技術路線的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構建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的設計、制造、試驗、檢測技術平臺;建立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網車輛的技術標準和規范。軌道交通列車控制系統。研制適應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快軌、城市軌道交通四個層級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完成高速鐵路列車控制通信信號系統、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的CBTC系統的工程試點。
智能化裝備及應用。研制綠色智能工程化樣車、綠色智能軌道交通系統集成以及基于物聯網的軌道交通裝備全壽命周期服務體系應用示范。
重點突破關鍵技術。新型車體輕量化技術、高性能轉向架技術、電傳動系統技術、儲能與節能技術、列車制動系統技術、列車網絡控制技術、衛星通信技術;高鐵信號移動閉塞技術、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全自動運行技術、基于第四代通信TD-LTE的無線綜合承載技術。
2020年,時速350公里標準動車組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時速250公里標準動車組完成型式試驗、運用考核以及其他試驗,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城際動車組開展工程示范應用,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化。完成無接觸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現代跨坐式單軌客車的開發,開展工程示范應用,實現產業化。構成覆蓋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快軌、城市軌道交通4個層級的智能綠色軌道交通裝備的全產業鏈布局。
專欄4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專項。
譜系化動車組研發、示范應用及產業化專項。時速350公里標準動車組:進一步提升轉向架及車體、制動系統、牽引系統、齒輪傳動系統等關鍵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水平,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化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時速250公里標準動車組:研制滿足自主化、簡統化、互聯互通要求的車型,完成型式試驗、運用考核以及其他試驗,形成批量生產能力;時速160~200公里動力集中動車組及城際動車組:研制滿足系列化、平臺化、標準化要求的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開展工程示范應用,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化;完成衛星通信在高速列車上的推廣運用;完成智能化樣車研制。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研發、示范應用及產業化專項。研制與地鐵互聯互通、時速120~160km、啟動加速度≥0.8m/s2的市域快軌動車組,建立標準體系,形成產業化;完成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系列、現代跨座式單軌列車、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的自主開發,開展工程示范應用,實現產業化。
軌道交通列車控制系統研發、示范應用及產業化專項。研制自主化的高速鐵路列控系統、城際鐵路列控系統、互聯互通城市軌道交通列控系統、市域快軌信號系統,智能化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開展工程示范應用,建立標準體系、實現產業化。
3.組織實施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國防科工局、中國工程院牽頭,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衛計委、保監會等部門參與,加強協調,共同組織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設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專家咨詢組,為把握技術發展方向等提供咨詢建議。
(二)分類引導重點領域突破。以現有專項、工程和政策支持為主,相關部門分類承擔對應領域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推進工作,重點支持各領域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重大成套高端裝備制造、首臺(套)應用、試點示范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推進產業化和推廣應用,鼓勵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入,引導相應領域突破發展。
(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突出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系統集成、產業化應用、試點示范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產品試驗驗證工作,提高高端裝備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中央財政資金以項目獎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形式,支持產學研用合作,鼓勵組建產業創新聯盟,聯合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和應用。
4.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協調,有效統籌中央、地方和其他社會資源,做好部門間協調,考慮地方及行業差異,聚焦工程重點領域重點任務,加強與國家重大專項、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以及《中國制造2025》其他四個重大工程的銜接,確保工程各項任務的落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搭建產業供需對接平臺及信息服務平臺。
(二)健全產業創新體系
統籌考慮現有科技布局與科研資源的基礎上,加強高端裝備相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平臺)建設,開展公共測試和試驗認證及技術創新服務,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繼續抓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等科技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工作,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加大關鍵制造裝備研發力度,加強軍民創新資源集成融合。組織引導高端裝備領域骨干力量,建立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高端裝備產業聯盟,構筑專利共享平臺,在科研開發、市場開拓、業務分包等方面開展合作,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積極支持高端裝備發展。繼續實施現行高端裝備及基礎件財稅支持政策。完善和落實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促進高端裝備共性技術研發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繼續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工作。發揮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作用,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基金。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研究建立產融對接新模式,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和服務方式。加大專項建設基金支持力度,促進高端裝備企業融資、規模化發展。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高端裝備企業上市,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高端裝備領域傾斜。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開展高端裝備融資租賃業務。
(四)著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引導企業建立質量追溯制度,強化高端裝備可靠性技術研究與應用,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實用性。鼓勵企業提升品牌層次,擴大品牌影響,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的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大力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品牌強企、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大企業集團。鼓勵基礎零部件、工藝輔具和適宜專業化發展的配套產品制造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形成一大批擁有知名品牌的中小企業。
(五)加大市場培育力度
積極健全完善首臺(套)政策,鼓勵由裝備使用單位和制造企業共同開發高端裝備。探索建立高端裝備發展與重大項目審批的聯動機制,明確落實高端裝備的國產化依托工程,選定工程項目所需的高端裝備,組織使用單位、制造企業、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完善招投標制度,加強對招投標工作的指導和監管。推動配套設備及高端裝備維修、支援、租賃、服務等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點產業技術標準體系。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工程實施和創新平臺建設,以建設創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為先導,統籌高端裝備經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領軍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引進工作力度,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健全激勵與分配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七)提升對外合作水平
結合“一帶一路”等對外合作戰略,支持國內高端裝備企業“走出去”,并購或參股國外高端裝備企業和研發機構,在高端裝備標準制定、知識產權、國際化品牌建設、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鼓勵相關領域的跨國公司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與國內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