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區域發展凸顯優勢
上海市是長三角中心城市,是我國經濟綜合實力、人均GDP和居民消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樞紐地位決定了上海的發展意識,總部經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高端的平臺。上海市內擁有眾多大型金融機構,為節能環保產業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上海的制度創新優勢明顯,不僅具有浦東開發、自貿區等改革開放的前沿優勢,還是發展模式轉型、政府服務轉型、基層治理結構創新的先導都市,這些都使上海的節能服務業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未來的制度優勢。
二、基礎扎實營造條件
上海具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將為產業提供更為有利的硬件保障。同時,上海市建立健全了節能環保產業推動機制,打造了“綠色沙龍”“綠品慧”等線上、線下推廣對接平臺,相繼成立環境第三方治理、再制造、土壤修復產業聯盟,整合優勢資源,引導行業規范化發展。牽頭成立長三角資源綜合利用合作平臺,促進區域產業協作。全面啟動產業招商,結合重點區域調整轉型,成立招商工作小組,梳理160余家國內知名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赴北京等地主動上門精準對接,加快引進一批節能環保領域重大產業項目。
三、科技創新提供支撐
上海擁有許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且在上海的工業系統中也有相當多具有很強研發能力的設計院。從科研創新成果看,上海在水、氣、聲、固體廢棄物的監控與治理、節能環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受損環境修復等七個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均在全國前五名之內。較強的研發創新能力無疑為上海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產、學、研的進一步合作,把上海的研發創新能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為上海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技術開發的后勁。
四、政策環境總體向好
2021年,國家統計局出臺新的節能環保產業統計體系,主要按行業法統計節能環保產業,適度考慮企業法,這會擴大節能環保產業統計范圍,有利于上海市完成“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目標。在“雙碳”的背景下,國家、社會對節能環保產業越來越重視,節能環保產業已被列為“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內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頭羊”。各種響應政策措施不斷出臺,上海也將會出臺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領域的節能低碳相關財政政策。同時,上海將進一步完善節能低碳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和修訂一批地方能耗限額標準和節能管理標準,為節能環保技術產品應用提供標準保障。
上海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總體規模有待提升
上海市節能環保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占比約為9成以上,小、散、弱特征明顯。大部分節能環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專業化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占全市戰略性新型產業的比重約為6%,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產業集中有待集聚
上海市節能環保企業大多小而散,具有提供高效運營服務和綜合化運作能力的骨干龍頭企業數量依然較少。節能環保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節能環保產業鏈還需進一步完善,產業集群和空間集聚尚未形成。
三、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上海市節能環保技術產品領域的產、學、研結合成效還有很大空間,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仍然較低,科研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技術成果的發現、評估、篩選、轉移機制尚待完善。企業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完善,絕大多數節能環保公司都是民營的小微企業,當前存在著追求短期利益、輕技術創新的普遍現象。部分企業在能源診斷、方案設計等高端服務方面能力不足,對節能技術產品的不熟悉,造成了項目難以為繼和事后糾紛等各種問題。
四、服務體系有待健全
缺少統一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布及服務平臺,行業自律、組織協調、綜合服務等功能有待加強。產業發展缺乏科技、資本等要素的有效配置,技術交易、科技信息服務等中介服務體系發展較慢。企業融資擔保困難,上海市金融服務體系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體現。(作者:秦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