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ST 是指影響產業(行業)和企業的各種宏觀力量,其中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 是技術(Technology)。我國風能產業國際化發展環境分析,主要基于 PEST 方法進行風能產業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的分析。

1. 政治環境分析
(1)化石能源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化石能源消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199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布(如今已有190多個國家成為締約方),這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 1 個基本框架,也是世界上第 1 個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逐步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積極探索走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
(2)金融危機過后,國際社會發生了復雜性改變,隨著各國經濟復蘇,國際貿易格局和多變投資貿易規則調整,世界各國都面臨嚴峻的社會經濟問題。美國政府轉嫁危機的新一輪“量化寬松”已開始實施,而歐元前景暗淡無光,緊縮財政與刺激經濟的分歧在各國頻頻現身,再加上選舉導致的政策多變,歐盟經濟改善措施依然無落腳之地。海外金融體制遭受重創、經濟持續低迷,各國政府對風能產業的歡迎態度,均為我國風能產業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機會。
(3)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世界各國紛紛響應,超過 100 個國家和地區支持倡導并參與到了“一帶一路”戰略中。“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建立和加強了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推動了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經濟要素自由流動,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
(4)隨著全球發展風能產業共識不斷增強,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加快發展風能產業的目標和措施,美國提出到 2030 年,全球超過 20%電量的來源為風能,已有眾多國家將風能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能源。我國《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將超過 2.1 億千瓦,風電年發電量確保達到4200 億千瓦時。因此隨著各國新能源規劃目標的日益明確以及具體支持政策的逐步到位,國際市場對風能產業的需求與日俱增。
2. 經濟環境分析
(1)在過去的 30 多年中,風電發展一直以超預期的發展速度保持著世界增長最快的新能源地位,全球風電裝機容量保持著年均20%的增長,風能在全球能源電力系統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歐洲新增裝機中,21世紀以來,風電占據了30%的比例;對于美國新增裝機,2007年之后,風電占據 33%的比例;而在丹麥、德國和西班牙,2015 年 3 個國家的風電占比分別為 42%、13%和 19%,風電已成為部分國家新增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
(2)自風能發電開發以來,世界各國的風能發電技術在不斷更新,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技術的改進及規模的擴展降低了風電開發成本,在過去5年內,風電開發成本大約降低了 30%。成本的降低使得風能發電的經濟效益逐步體現,未來風電開發可應用空間巨大。
(3)樹立綠色友好國家形象和能源需求多元化的戰略需求是全球風電市場增長的源動力。風機制造業已經形成全球化發展的格局,風機廠商之間的競爭已是全球化、國際化的競爭。名列全球十強的風機制造商,除中國的金風、華銳和美國的通用電氣(GE)外,其余風機制造商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均大于在本土市場的銷售額。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丹麥維斯塔斯(Vestas)公司已進入超過76個國家的市場,在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生產基地。
(4)產業政策在促進和保障風能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各國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電價優惠政策、出口援助項目、可再生能源配額制、風電發展特許權政策、綠色電價政策、積極改善風電并網等多種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對風力發電項目進行投資,降低風能產業投資風險,為風能產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3. 社會環境分析
(1)目前,世界能源消費仍以石油為主,若能源消費結構保持不變,能源危機必將提前發生。伴隨國際社會對能源安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重視,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尋求能源供給的多元化并竭力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截止 2015 年底,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了4.32億千瓦,其范圍包含了一百多個多家和地區。在我國“十二五”期間,全球風電裝機新增2.38億千瓦,年均增長17%,風電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2)風能是一種可再生、無污染的綠色能源,發展風能產業對于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具有積極作用,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共識。據測算,平均每裝一臺單容量為1MW的風能發電機,每年可減排2000噸二氧化碳、10噸二氧化硫、6 噸二氧化氮。世界上很多國家為了完成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減排量額度,對發展風能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認可,全球風電裝機規模不斷增大,風電機組單機容量也不斷擴大,海上風電也發展迅速。
(3)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全球對電力需求不斷增長,風力發電可以滿足各種不同地區的需求,風力發電不但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如在邊遠的草原牧區、在邊防海島等特殊地域,人口稀少,電網因成本高不易到達,小型風力發電機可單獨使用,也可和光電聯合使用,來滿足生產和生活等的用電要求。
(4)風能作為一種清潔而穩定的新能源,在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日益嚴重的今天,風力發電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和資源有效性。風能發電具有獨特的有點,即其環境效益,風能發電能過程中未排放有害氣體,未產生有害廢棄物,對居民不會產生有害影響。風能豐富的地方往往是荒灘或山地,雖然風能發電廠會占據廣闊面積的土地,但是風電機基礎實際使用面積很小,并不會對農作物或者牧場產生嚴重影響,建設風電場也同時開發了旅游資源。
4. 技術環境分析
(1)近20多年來,德國、美國、丹麥,以及我國等國家紛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可以商業運營的風力發電機組,并取得突破性進展。風電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不斷提高,風電場信息化、大數據等運維管理技術不斷提升,世界各國風能可利用率從原來的50%提高到 98%,風能利用系數超了 40%。
(2)作為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泛的可持續再生能源,風能發電在世界各地具有廣泛應用及研究。僅 2011-2015 年的四年期間,世界風電裝機就增加了 2.38 億千瓦,平均年增長率為 17%,是這四年內裝機容量增長幅度最大的可持續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近年來,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呈現不斷增大趨勢,為適應不同風能資源條件下大規模開發和風能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術保障。
(3)技術和產品創新是風能產業持續發展和保持領先地位的基本動力,風能產業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是技術效益。風能產業發展迅速、競爭激烈,技術創新很關鍵,世界各國風電設備企業結合風電市場開發的需求和特點,圍繞提升研發和創新能力,重點突破和解決關鍵零部件質量問題,不斷的推進風電領域的技術創新。同時,各跨國風電企業也積極推進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建設,不斷提高核心技術能力和產業競爭實力。
(4)風電機組的技術特征和風電市場的政策敏感性要求風機制造企業擁有多元化的市場空間,以維持穩定和持續的業務增長。這一行業特點決定了風機整機廠商國際化發展的必要性。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風機整機廠商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激烈的資本、技術、質量、價格和服務的全方位競爭,才能真正達到國際領先企業管理和研發水平,進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作者:楊金龍、牟新娣、 劉曉亭、董紀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