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傳統的產業園正逐漸演變為高新技術、電子網絡信息等各類新興產業的聚集地。新興產業園的建筑規劃設計不僅要滿足城市發展需求,還要充分考慮各種產業聚集發展的實際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為例,分析了新興產業園的優勢及其發展趨勢,并提出了園區建筑設計的優化策略,以供相關設計人員參考。
1 工程概況
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東升鎮中關村,其占地面積約 730 000 m2.該項目是北京市政府重點推進的中關村科學城項目,也是海淀區東部的高新技術產業新標段項目。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鳥瞰圖如圖 1 所示。

圖 1 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鳥瞰圖
2 新興產業園的優勢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當前的產業園區大多以高新技術、互聯網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生物制藥等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與傳統產業園相比,新興產業園的優勢較為突出。新興產業園建筑的規劃設計與選址,對建筑的整體布局和空間利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興產業園比較注重相關配套設計和外部環境設計。也就是說,新興產業園區的建筑設計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和現代化。例如,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的建筑設計具有顯著的新興產業園特征(見圖 2)。新興產業園的建筑造型設計更加細節化,摒棄了傳統產業園建筑的古板單調設計,傾向于新穎多變的設計風格。在新興產業園中,各類新建材和新能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新興產業園建筑更加符合企業生產需求,其對提高企業的建設生產效率也大有幫助。新興產業園中完善的建筑配套設施與各類功能,也能有效推動城鎮化建設。

圖 2 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的建筑設計效果圖
3 新興產業園發展模式分析
3.1 產城融合發展模式
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見圖 3)是在我國城市工業化建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與傳統的城市工業化發展模式大不相同。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強調產業與城市之間的空間整合以及功能融合,該模式有望成為新興產業園區的主要發展方向。過去,我國傳統產業園區通常分布在城市的郊區,產業園區建筑周邊的相關配套設施不夠齊全,園區功能較為單一,建筑周邊環境較差,園區遵循的發展理論為傳統的產城分離理論。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產業園區的優化轉型和持續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當前,我國新興產業園區對科研人才的需求較大。為了招攬人才和留住人才,設計人員需要消除傳統產業園區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弊端。例如,為了保證產業園區工作人員生活便利,在進行園區建筑規劃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交通成本問題,盡量縮短員工的通勤時間。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下的新興產業園,其建筑設計更加傾向于環境友好型、功能完善型、生產高效型的人性化設計風格。采用這種設計風格,能夠打造出與城市規劃發展和諧統一、產城一體的高新產業園區。

圖 3 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圖
3.2 專業產業園發展模式
目前,專業產業園的發展模式仍然與傳統產業園的發展模式相類似。例如,一些進行生物制藥生產、化工生產、金屬制造的產業園,它們的生產制造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對周邊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這些產業園必須遠離城市中心,如分布在城市郊區等區域。
3.3 產業綜合體發展模式
產業綜合體發展模式是指將產業園作為核心,在園區內配套建設相關城市生活設施,實現技術研發、生產、商業及生活等元素的融合,將園區打造成城市功能綜合體,形成以產業園為中心的產業圈。例如,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可將產業園與大學城結合在一起,形成學習與研發相結合的產業園區,使產業園具備辦公、學術研發以及娛樂休閑等多種功能,從而營造出具有藝術創作、娛樂、商業等功能的復合型社區空間。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中,對于園區辦公樓建筑南、北兩個區域的中間部分,設計人員采用了商業步行街的設計形式,通過室外連橋將南、北兩個區域的辦公建筑串聯起來,從而打造出多功能復合型產業園區。
3.4 產業新城發展模式
產業新城發展模式是指在主城區外,將某些產業作為先導產業,在新城區中聚集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并匹配建設相關城市設施,保護生態環境,旨在打造全新的城市化新城區。目前,這種發展模式廣泛應用于新興產業園區建設中。與傳統產業園區相比,產業新城的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同時具有商住休閑功能。
4 新興產業園建筑設計優化策略
4.1 做好園區建筑選址
新興產業園作為產業調整升級以及區域經濟聚集的重要空間,其建筑用地面積較大。在進行建筑選址時,設計人員通常不會選擇主城區,而會選擇交通比較便利的郊區,或者靠近機場、高速路、鐵路的位置,以期借助這些便利的交通條件來保證園區內各產品的高效運輸。另外,這種選址策略也不會影響城市的正常發展。
4.2 做好園區建筑規劃設計
在對新興產業園區建筑進行規劃設計時,設計人員一方面要考慮園區建筑與環境的協調性,另一方面要確保園區建筑的規劃設計符合城市發展需求。另外,園區建筑規劃布局不僅要符合城市生產需求,還要具備鮮明的文化特色。一般來說,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將總部的辦公樓建筑作為新興產業園區的標志性建筑,然后以此為基礎對周邊建筑進行科學設計。在對園區建筑相關配套設施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也要以總部的辦公樓建筑為中心。
4.3 做好園區建筑功能設計
新興產業園區的建筑需要具備完善的功能,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重視園區建筑功能設計。新興產業園內必須設置生產車間建筑、綜合性辦公建筑、研發中心建筑以及功能眾多的廠房建筑等。例如,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中,除了產業園南、北兩側設置了必要的辦公區外,其中間區域還設計了室內商業步行街、演講廳以及影院等,實現了園區內建筑功能的多樣化。新興產業園區建筑對相關配套設施通常會有較高要求,為此,設計人員在進行園區建筑功能設計時,應重視配套設施的功能設計。園區內的宿舍樓和住宅建筑要與生產車間及廠房等建筑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宜過近,也不宜太遠,既要便于員工工作,又不能影響員工休息。園區內的生活區還應設置生活服務建筑以及商業建筑。
4.4 做好園區建筑平面布局設計
相較于傳統的產業園區建筑,新興產業園區建筑的平面布局設計要更加個性化和現代化。對于園區建筑中的客梯與貨梯,設計人員要根據實際使用需求來確定電梯的數量、承重參數以及尺寸。另外,園區建筑中的潔、污區域要劃分清楚,人流和貨運流線要保持獨立、互不干擾。園區建筑還應配備先進的安保服務系統并設置門禁。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中,園區的北側設置了一棟橫向建筑,南側設置了四棟獨立的辦公樓建筑。另外,園區的中間區域還設置了商業步行街,以實現南、北兩側建筑的有效連接。
4.5 做好園區建筑空間設計
新興產業園區的建筑空間設計要更加現代化,既要滿足舒適性的要求,也要具有靈活多變的功能。在園區建筑中,設計人員可以設置躍層、連廊以及空中花園等,并將這些區域的標高控制在 6 m 以上,以便為后續空間設計與優化改造提供充足的空間。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中,園區建筑設計了室外連橋,用于實現南北辦公空間的連通;商業部分設置了敞開式室外樓梯、扶梯和景觀電梯。另外,設計人員在園區建筑中增設了很多綠化平臺,給枯燥的辦公環境增添了綠色,為員工提供了放松及休閑的空間。
4.6 做好園區建筑造型設計
相較于傳統產業園區建筑,新興產業園區的建筑造型應該更加多元化,設計方式要豐富多變。新興產業園區建筑造型設計應該以現代化、生態化、個性化、時尚化為設計理念,同時融合產業園所在地區的獨特文化,在豐富園區建筑造型的同時,拉近產業園區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向發展。例如,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中,商業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落地玻璃幕墻和淺色鋁板材料;北區 5#樓的立面主要采用陶板材料,局部采用玻璃幕墻和鋁板百葉;南區的 2#、3#、4#辦公樓采用陶板+玻璃幕墻、玻璃幕墻+橫向百葉的設計方法。產業園區建筑造型設計豐富多變,時尚且富有朝氣。
4.7 做好園區交通設計
在新興產業園區的交通設計環節,設計人員應以建筑功能和園區建筑分布情況為切入點,保證交通設計的便捷性和實用性。例如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科研設計項目中,北側辦公樓與南側的 2#、3#辦公樓之間設置了空中連橋,兩側辦公樓中間的商業建筑設置了景觀樓梯,其余建筑則設置了景觀電梯或扶梯。也就是說,新興產業園區交通設計應具備多樣化、便捷化的特點。除此之外,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還要重視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問題,可在園區建筑的外圍設置公交??空?、共享汽車與共享單車停車點、充電樁以及停車位等,以盡量滿足園區員工和游客的交通需求。園區建筑周邊的道路設計方式很多,設計人員可以根據實際交通需求采用自由式路網或者棋盤式路網等道路設計形式,以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如果園區建筑的道路需要結合自然地形進行設計,設計人員就要采用自由式路網設計方式,沿著園區自然水系和等高線等設置道路。園區的生活區建筑周邊也可以采用自由式路網設計方式。棋盤式路網設計方式能夠使道路整齊、規范,可用于生產區建筑周邊的道路設計中。
5 結語
綜上所述,新興產業園更加符合現代企業的生產需求,設計人員應緊跟現代產業發展趨勢,實施園區建筑規劃設計優化策略,打造出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現代化的產業園區,以促進建筑企業與現代化新興產業的共同發展。(作者: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