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過梳理近些年學者對開發區產業規劃模式的研究成果,總結出產業規劃的一般方法,并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提出新視角、新思路、新觀點,豐富產業規劃的方法論研究,為其他開發區的產業規劃提供參考。
1 開發區的含義
當前學術界對開發區尚未有一個標準界定。厲無畏等認為開發區是經政府科學規劃論證和嚴格審批、實行特殊體制和特殊政策的開放開發區域。張林兵認為開發區指由政府或企業通過完整而周全的規劃來建設適于產業實體進駐的有一定規模的區位環境。劉瑾等認為開發區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基地,是嶄新的城市空間和帶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級核。衛云婷認為開發區是指在一些知識技術相對發達的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區由各級政府批準設立而建設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科技工業園區。張文濤等認為開發區是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設立的產業工業園區。可以看出,雖然定義不一,但都表現出開發區具有區域性、經濟性、規劃性、政策性等特點。
開發區設立之初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產業,帶動區域經濟躍升。長久以來產業選擇、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是傳統產業規劃編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發區不能只是功能單一的產業孤島,而是要與城市的整體建設融為一體。傳統開發區出現的生產功能單一、轉型升級受阻、城市功能不完善、土地產出效益低、生產生活配套不足、人才能級無法提升等問題亟待解決,當代的產業規劃要站在更高的定位進行謀劃和編制。
2 產業規劃的一般方法
截至目前,開發區產業規劃編制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嚴格的規劃通則。國內學者根據自身對若干規劃成果的梳理分析總結出一些基本程序。楊淑俐、張林兵認為開發區產業規劃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現狀分析、發展條件、總體戰略、產業布局四個階段。張文濤等提出產業規劃的一般方法包括環境分析、戰略定位、產業布局和組織保障四個部分。不同學者的總結雖略有差異,但內容大致相同。筆者通過對大量文獻和規劃成果進行梳理分析,認為開發區產業規劃的一般方法大致可分為環境分析、目標定位、發展戰略、功能布局、政策保障五個部分。
環境分析是產業規劃的基礎,其中外部環境分析是從國際、國內、區域等多尺度對政策背景進行解讀,對相關規劃進行研究,旨在指明開發區的上位指引與發展需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內部環境分析是對開發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經濟狀況、人才基礎等方面的概括和評估,旨在分析開發區現有的優勢與不足,明確未來的方向與重點。
目標定位、發展戰略、功能布局是基于對開發區內外環境的充分把握,是整個產業規劃的主要內容,旨在立足于自身優勢和區域分工兩個層面提出功能發展定位;針對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產業結構、產業鏈、區域分工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操作策略;依據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原則,明確開發區總體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劃分產業類型分區,提出項目業態配比建議。
政策保障是產業規劃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部分。為保障開發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同步完善土地開發利用、人才引進管理、載體和平臺建設、企業和園區培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人才、企業、產業在開發區落地生根,開發區經濟發展才能生生不息。
3 產業規劃的理論基礎
科學的產業規劃依賴于夯實的理論基礎。目前學者們常用的理論主要包括發展階段理論、產業結構演化理論、全球化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區域分工理論、梯度轉移理論、中心地理論、主導產業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產業集聚理論、產業結構優化理論、區位論、增長極理論、點軸開發理論等。
除以上重要理論外,筆者認為還可將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理論、生態城市理論、可持續發展等理論成果和思想融入當代開發區產業規劃的成果中。新城市主義強調公共領域建設的重要性,有助于解決開發區“有產無城”的問題;精明增長理論強調從政府層面指導規劃,可引導開發區單元重構、用地再開發、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開發建設成本以更好地獲得效益;生態城市理論強調在維護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之間找到平衡點,保證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思潮的更新和規劃理論的發展,產業規劃基礎理論體系將不斷豐富完善。保持對基礎理論體系高度的敏感性,才能讓產業規劃與時俱進。同時,每種理論都有其適應范圍,應根據不同開發區的社會經濟特征和產業發展差異選擇相適應的理論指導,使得產業規劃與理論選擇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的良好互動。
4 “可能性、可行性”交互模式
為提高產業規劃目標定位的適應性和準確性,學者們對產業規劃的模式與方法不斷進行積極探索,目前較多采用“可能性、可行性”交互的實操模式。通過可能性篩選出最可能發展的產業類別,提供最大的選擇框架,通過可行性對框架中的每一可能產業進行甄別,比選出符合開發區實際需要的產業。具體而言,可能性篩選主要采用三種研究方法:問題導向式研究法、目標導向式研究法和特質導向式研究法;可行性評估則用由基礎條件、產業屬性、資源供給、競爭威脅和市場因素構成的“五力”模型來分析。筆者認為“可能性、可行性”交互模式是目前業界較為創新的方法,在實操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隨著規劃的深入該模式略有不足。在構建可行性評估的“五力”模型時只注重競爭的因素,對區域的協同合作考慮不足,因此筆者在前人的基礎上將此模式的作用機制進行了細化和優化,具體內容如圖 1 所示。

圖1 “可能性、可行性”交互模式作用機制
5 比較分析方法
要充分考慮開發區與開發區之間、開發區與周邊片區之間的經濟差異,而不只是參照國家計劃綱要框架制訂廣而全的產業規劃。以比較分析的方法審視、分析開發區產業規劃的各個流程內容,保證開發區產業規劃既具區域性又具實操性,具體作用機制如圖 2 所示。

圖2 比較分析方法作用機制
6 結束語
提前謀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是保證開發區迸發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而與時俱進的產業規劃方法論研究是做好產業規劃的堅實基礎。筆者通過文獻梳理和項目經驗總結,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產業規劃方法論,以期為其他開發區的規劃提供參考。(作者:牛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