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時期我國鑄造業將重點發展高精鑄件產品
《中國鑄造行業準入條件》指出,加快淘汰規模小且工藝落后、耗能大、污染嚴重、作業條件惡劣的鑄造企業,遏制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并積極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形成合理經營規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鑄造產業集群或鑄造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培育一批“專、特、精、新”的中小鑄造企業,引導鑄造行業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我國“十二五”規劃指出鑄造行業要解決大型及關鍵設備零部件的鑄造技術難題,實現國產化率95%以上,包括大型水電、火電、風電、核電以及船舶等設備的關鍵鑄件;要實現軌道車輛、汽車和3C產品鋁、鎂合金等大型、復雜、高精度鑄件的批量生產;要加快推進鑄造產業集群(鑄造工業園)建設。此外,《十二五機械工業發展總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重點主攻的領域包括大型及精密鑄鍛件和關鍵基礎零部件制造。
二、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為精密鑄造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2006-2010年,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長超過25%,我國裝備制造業已躋身世界裝備制造大國之列。機械鑄件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原料行業,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正在大力發展的作為我國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其心臟部分──發動機的關鍵零部件,如缸體、缸蓋、曲軸、缸套、活塞、進氣管、排氣管等八大件幾乎全部由鑄造而成;冶金、礦山、電站等重大關鍵設備對優質的重大型鑄件等也存在巨大需求。盡管我國鑄造業在“十一五”期間步入了全面快速發展期,2010年全國鑄件總產量為3530萬噸,連續10年居世界首位,從業人員約200萬人,但是我國鑄造業仍然存在著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弱,裝備和工藝落后等問題,我國整機生產的很多關鍵零部件都要依賴進口,而關鍵零部件是加工制造業中最具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部分,也是制約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十二五”時期,我國鑄造業必須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由粗放發展模式轉向節約、集約發展模式,向“高、精、尖、特”方向發展,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基礎。可見,我國關鍵零部件鑄件的國產化需求旺盛,為發展精密鑄件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