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休閑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必然選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搞生態農業旅游,就要對它有一個深度的了解。

一、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特點
1.生態性
我國地域寬廣、農業資源豐富,但存在著明顯的季節差異和地域差異,其使得農業旅游資源受到較大限制,不能充分利用到旅游業發展中去。所以,在開發利用農業生態資源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至關重要,農業旅游的首要前提是要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較高的環保意識,才充分體現出農業生態這一有別于其他旅游形式的特色。
雖然有著季節和地域的限制,但發展生態環保旅游業并不受到較大影響,當生態環保達到一定的程度,各個季節、各個地區都具有其獨特之處,都能充分體現出生態環保這一較大優勢。
2.人為性
農業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都是原生態自然資源,人為改造的成分較小并且破壞性不大。農業旅游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再加之人為融入濃厚的鄉村文化,使其更具有農業生態旅游更具人為性。
人作為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達到了農業資源中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過程,使農業資源充分發揮其固有的作用;人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的分析者,要達到物質與能量的轉換,必須以人的實際現實需要為前提;人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創造者,農業生態系統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環境,在人類不斷向正確的方向改造農業生態的同時,還要融合人文知識、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等人為元素,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3.不穩定性
農業生態旅游與其他旅游形式相比較,其具有不穩定性,主要表現在農業生態資源的波動性。其他旅游形式受到人為因素控制較大,在遇到較大波動時通過人為的開發改造達到其穩定的目的,而農業生態旅游則主要以自然資源為發展前提,不能對其過于破壞和控制。農業生態系統其結構和功能較為復雜,如若長期受到人類的頻繁干擾,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將較大。
二、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景
在長久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業一直是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不僅解決了我國大量的人口生存問題,還緩解了環境與人口之間的壓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不僅使我國大量的農業生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還使農業收入得到提高,對協調我國經濟與環境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業生態旅游越來越受廣大游客的青睞,滿足了多層次,多樣化的人群需求,緩解了我國過度開發旅游資源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使農業在新的模式下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使我國旅游業尋找到了新的發展道路。所以,農業生態旅游在我國旅游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具有資源豐富、多樣化、高水平的優勢,其優勢為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庫。
我國民族眾多,各個地方的農業特色迥異,文化習俗多元化,吸引力強,為廣大游客提供了豐富的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和較多的生態旅游選擇,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我國地域寬廣,氣候多樣,農業資源繁多,并且各個地區生態資源各有千秋,從北到南,有北方草原、北國風光、中原大地、江南水鄉和熱帶森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就地勢地貌而言,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平原、海灘等不同的旅游地特征。我國各地有豐富的美食資源,其制作方法獨特,吸引的大量不同國家的游客。以上豐富的旅游資源,將我國農業生態旅游業推向了新的發展高峰。
2.充足的農業生態旅游游客
我們大中國,就是人多力量大。根據我國旅游資源管理的不完全資料統計顯示:2015 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超過了 22 億人次,農業生態旅游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了 4400 億元人民幣,從事農業生態旅游的人員 790 萬人,其中農民人數 630 萬人,占據總人數 80%,帶動了近550 萬戶農民脫貧致富,在 2020 年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的接客數量將年均增長 10%以上。
所以,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可知,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游客量相當充足,為穩定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提供了可靠的游客資源保障。我國的農業生態資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旅游業發展中農業生態旅游將成為其主要發展方向,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將指日可待。
3.農業生態旅游見效快,收益高
在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的保障前提下,農業生態旅游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潛力將不斷得以開發。
一方面,農業生態旅游活動可以就地取材,開發、建設費用低,由于農業生態旅游地需要改造和重建的區域少,資金花費較小,在保障原生態的條件下,不需要花費較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旅游地的建設中,在較短時間內將出現可觀的成效。
另一方面,農業生態旅游地客源豐富,并且游客的旅游活動項目主要集中于農業生產過程,讓游客加入帶農業生產中去,如采摘花果,釣魚、捕撈、狩獵等方式,不僅到達了游客身心愉悅的目的還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所以,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未來的農業生態旅游中將成為主要發展項目,其發展空間大,成效快,經濟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