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限韓令”甚囂塵上
最近有網絡傳聞稱,因國際關系原因,韓星赴華將在大陸遭集體受限,廣電總局下令韓國明星將不準以任何形式(包括電視劇,電影,演唱會、綜藝節目,廣告等),出現在電視以及各大場所,八月起開始生效。傳聞一出,引發廣泛討論,有媒體更直接發文表示,該消息已獲“綜合多方消息證實”,將“限韓令”推到了風口浪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在播、待播的涉及韓國藝人的影視、綜藝節目有數十部之多,其中包括了備受矚目的《八月未央》、《旋風少女2》等熱劇,倘若傳聞屬實,或將波及大片。針對此消息,多位業內人士反應,目前暫未接到廣電總局通知,“現在都還是小道消息”。
盡管該傳聞并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其引發的蝴蝶效應卻不容忽視。有電視臺行業人士表示,雖然還沒有接到正式通知,但隨著這顆雪球越滾越大,部分電視臺已經開始主動做出調整。甚至有消息顯示,某主流大臺的海外劇場近期將停播韓劇,綜藝節目也在短期之內不會考慮再用韓國藝人。
我們暫且先不管消息真假,我們只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探討,實際上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是有諸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二、解析——韓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戰經驗
(一)追憶往昔——"文化立國"
韓國"文化立國"政策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提到“韓流”的起源,現在已有的資料和文章,都會追溯到1998年。當時剛上任的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但是韓國實際上是在1990年代才回歸正常社會的,民選總統金泳三1990年代才執政。很不幸,到了1997、1998年,韓國的民選政府剛上臺不久,歷史債務還沒有清理完畢,就又趕上了金融危機。所以在1997、1998年,韓國的民選政府其實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尷尬,就是民選政府需要刷出存在感,民選政府治理下的韓國,必須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段時間,韓國先后有9家銀行、3個財團倒閉,韓國受到的打擊比日本還大。不了解這個背景,就不會明白,為什么“韓流”在韓國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以及韓國政府為什么會那么重視文化產業。
因此,金大中上任之后,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語境下,他提出的立國之本,一個是高新技術,另一個就是文化產業。1998年,韓國也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口號,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韓國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所以,韓國"文化立國"的政策一經提出,便帶有舉國體制的色彩,在韓國具有重要地位。
(二)盛世現狀——百花齊放
在1998年之后,韓國的文化產業確實發展得比較好,最近十年來更是爆發式成長。韓國現已成為文化出口新興國家和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國。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統計,2000年韓國的文化產業出口只有5億美元;但到了2004年,文化產業就成為國內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2010年則達到了32億美元的規模。2008至2011年,韓國文化產業出口規模更是以22.5%的增速飛快發展。2012年出口額達到了46.12億美元,同比增長7.2%,創歷史新高;2013年韓國文化產業出口額達到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0億元,文化產業已占到韓國GDP的15%,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中國是不到4%。
韓國為什么重視影視劇等文化產品的輸出?就是因為一部好的韓劇,恰恰是其國家形象的最好宣傳,而且它的附加值特別大。根據韓國人的統計,在他們的文化產業當中,每多100美元的輸出就會有412美元的產業拉動。具體到細分領域,手機等信息技術產品會增加395美元,服裝增加35美元,加工食品增加31美元。韓國有51.9%的企業銷售額,都是受到“韓流”走紅的影響。
因為“韓流”在世界范圍內大受歡迎,大幅度帶動了汽車和電子產品,包括三星手機的銷售。影視劇沒賺到的錢,恰恰通過這些領域賺到了。2011年,韓國人宣稱“韓流”創造的附加值已經達到了56.17億美元,“韓流”的無形資產總值達到了947.9億美元,相當于三星的一半。韓國文化產業,每100萬美元的出口,就會帶動14至15個人就業,而傳統制造業卻只能帶動7至8個人就業。
2013年,樸槿惠當政伊始便提出"創造經濟"的執政理念,所謂"創造經濟"是以文化創意為內驅力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新模式,此模式以"國民幸福"為最終目標,以"文化隆盛"為基本理念,以"文化實現國民幸福""、文化引領創造經濟"、"實現文化國家"為三大推進方向。樸槿惠政府的"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理念與金大中的"文化立國"一脈相承,韓國始終堅持"文化就是創造力和生產力"。
(三)發展有道——生機勃勃
韓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與韓國政府、企業及全體國民各個層面的支持努力密切相關。
1.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大力支持
韓國政府為本國文化產業崛起制訂了全面配套的政策。1999年,韓國政府制定了有關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法規《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規定了文化產業的具體行業門類,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隨后,韓國政府又推出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21世紀文化產業的設想》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為"韓流"的生產和傳播提供了有力的司法和制度保障。
政府機構在職能上做出針對性調整,保證行政部門對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持。2000年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司職國家文化產業政策調研,文化產業基金運營等;2001年韓國文化觀光部又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在政府文化部門額特殊扶持下,韓國旅游產業發展迅猛,進入全球前三強。
韓國政府建立資金支持機制。韓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籌措文化產業發展資金,有目的、有重點的實施資金支持,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韓國政府設立多種專項基金,如電影振興基金,文藝振興基金,信息化促進基金等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以文化產業振興院為主導的政府相關部門,成功運作"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以動員社會資金為主,官民共同融投資,拓寬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來源。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文化產業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代表性產物,產業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為了保證不斷向文化產業注入新鮮血液,韓國政府投注大量專項資金進行人才培養。在大學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與課程的同時加強專業資格培訓考試,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建立集約化生產機制,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韓國為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在全國建立多個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產業集聚,發揮規模效應,提升研發生產能力和文化產業整體實力。韓國本土市場有限,為擴大文化產業規模,政府積極擴大國際市場。
"韓流"在經歷了以K-drama韓劇為代表的1.0時代和以K-pop為主流的2.0時代之后,現已進入通過社交網站,共享媒體等渠道將K-culture推廣至全世界的"韓流"3.0時代。為開拓國際市場,韓國政府在占據重要市場的國家設立文化產業振興院海外辦事處,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出口各具特色的文化產品。
2.企業利用自身經營優勢,發揮主體作用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韓國文化企業堅持"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提高產業的鏈式運營程度,通過跨國跨媒體的兼并迅速壯大,通過規模效益提升國際競爭力,獲取利潤。韓國的大財團依靠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旗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工業化,信息化和創意有機結合,占據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韓國企業堅持"走出去"戰略。由于本國市場狹小,國內消費力有限,韓國企業十分注重拓展海外市場,以全球為市場努力迎合文化產品消費者的需求。
韓國企業努力建造完整商業鏈條,打造高附加值文化產品。韓國文化通過韓劇進入人們的視野,使韓國本土以外的觀眾更好的了解到韓國的飲食、服裝等傳統韓國文化,在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刺激了韓國的旅游業、餐飲業、服裝業、美容業的發展。文化產業通過其巨大的影響力,衍生出更大的消費市場,形成產業鏈條,提高利潤率。
韓國企業善于采取"一源多用"的經營策略。一文化產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之后,企業多進行二次甚至多次開發包裝,使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如此既降低了文化產品的創造成本,又提高了文化產品利用率。
3.民眾積極參與支持國家產業的發展
韓國民眾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與文化自覺性。韓國的"文化立國"政策出發點就是抵御外來文化入侵,在衰退的經濟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韓國民眾的危機意識促使其努力維護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最終支持其文化產業突出重圍,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韓國政府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文化創造主體的韓國民眾也受到了相應的教育。大學高、精、尖的人才培養與職業技術學校的實用教育互補,形成多層次的人才儲備隊伍,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繁榮。
三、借鑒——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道
同韓國相比,我國文化底蘊深厚,歷史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巨大,應該有更好的表現,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文化競爭優勢卻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借鑒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極具現實意義。同樣地,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1.國家層面應提供全方位支持
制定完善的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2009年我國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意味著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進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調整序列。為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應對產業發展方向與發展方式做出細致合理的計劃。
完善行政法規,給予更多政策優惠。為保護我國相對幼小的文化產業免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政府還應制定國內文化產業發展保護法,提供相對安全的發展環境,但又不能"閉門造車",避免因過度抵制外來文化造成固步自封,對外來先進文化要合理借鑒。同時提供信貸、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文化產業發展。
建立多層次資金支持機制。兩年前熱映的國產3D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然而拍攝過程中因劇本原因,投資方中途撤資,導演靠個人籌資才使影片和觀眾見面,資金不足問題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桎梏。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財政預算,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支持基金,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吸收社會資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建立文化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機制,為文化產業發展儲備人才庫。目前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人才資源不足。要將人才國際交流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將高校素質培養與職業學校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提供與市場需求接軌的多層次實用性人才。
2.企業層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
立足本土,挖掘本國文化資源。我國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企業要勇于探索,善于傳承。賣座電影《熊貓大俠》和《花木蘭》題材均源于我國傳統文化,卻由好萊塢團隊打造,值得國內行業深思。文化企業要改變目前電視劇市場單一題材的現狀,在進行文化作品創作時,既要嚴肅對待歷史文化,又要重視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古今并重",在豐富我國人民消費需求的情況下,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進程。
文化企業要精益制作,以質為本。我國一些影視作品存在"圈錢"現象,一味通過"明星效應"拉動"粉絲經濟",但這不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方。企業必須在劇本、演員、后期制作等各方面嚴格遵守行業標準并不斷對自己提出高要求,以國際水平為標桿制作高質量的作品,共同改善目前影視行業存在的粗制濫造現狀。
3.我國公民也應為國家文化產業振興盡責
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命題,即身處一定文化環境中的人,要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有"自知之明",要能了解和正確認識本國文化。我國公民應提高文化自覺性,杜絕"崇洋媚外"思想,增強本國文化自豪感,主動學習我國傳統文化,做好傳承和保護工作。同時,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消費主力軍,應大力支持本國文化產品,支持民族產業。
四、結語——認清事實,找準路徑
“韓流”是一個晚近的發明,一個接近終點的發明。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地把“韓流”默認為一個常識,好像它先天就應該這樣,其實“韓流”是非常晚生的,它的發展是非常晚近的。在當今世界體系結構中,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各個國家都無法逃避的發展范式和發展路徑。“韓流”作為好萊塢之外屈指可數的國家性文化潮流和文化經驗,對其根源的探索和剖析,對于已經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中國,就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需要政府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資金支持,需要文化企業對政策的積極響應以及精良制作作品,需要全體國民對本國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