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休閑創意農業的發展, 我國各地不同規模的農業嘉年華活動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 并且其規模體量、分類方法和商業模式不斷取得創新和突破。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點, 農業嘉年華在促進當地一二三產融合、帶動創意休閑農業發展、搭建區域現代農業展示平臺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體系發展的亮點措施, 全國及各省市相關項目的申報及建設正在火熱進行, 其理論體系也在不斷豐富、提升及創新。二者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熱點和新型業態, 其有機結合及不斷發展, 將促進區域鄉村旅游及現代農業發展展現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農業嘉年華發展歷程
農業嘉年華作為城市近郊區農業擴散出來的大型農業活動, 是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題, 以狂歡活動為平臺的一種農業休閑體驗模式, 是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都市農業新業態。作為農業、科技、旅游與文化四輪驅動的綜合載體, 在中央大力推進農業改革背景下, 農業嘉年華這一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日臻成熟。本文根據農業嘉年華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的特點, 將其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1.品牌起步階段 (2005-2012年) :農產品展會+創意休閑體驗
這一時期的農業嘉年華本質上是農博會的升級, 形式上是國外農業嘉年華模式的模仿和創新, 主要具有四個特征:一是活動組織策劃方、投資主體均是政府。二是活動主題鮮明, 但開放時間短, 分散投資, 一般規模相對較小。三是主題局限于成果展示、項目推介及娛樂休閑等方面, 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對周邊產業的帶動性不強。四是地點不固定, 活動結束后, 資源利用效率低, 甚至部分處于閑置狀態。如南京農業嘉年華自2005年首屆至第八屆, 每年活動時間均僅有2天, 后續至第十三屆, 活動時間才逐漸延長至1個月。活動主要展示都市農業新成果、現代農業新技術、郊區農民新風采和城鄉和諧新生活, 兼具展覽、娛樂、購物、展示、宣傳和招商等功能, 其模式新穎, 發展潛力巨大, 但由于舉辦地點的不固定, 造成游客吸附力差, 影響力不足。
2.成長發展階段 (2013-2014年) :都市休閑體驗+產業輻射
這一時期的農業嘉年華得到進一步發展, 相繼在北京、安徽和縣及河南鄭州等地成功舉辦。活動組織模式從之前的政府實施, 逐漸轉為由政府搭建平臺、專業化企業負責具體執行;場地由露天搭建逐步發展到擁有固定場所, 并建有專門場館;活動時間進一步延長至1-2個月, 內容增加了休閑體驗項目。此時, 農業嘉年華品牌逐漸形成, 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科技帶動、科普作用初顯。如北京農業嘉年華, 自2013年起連續舉辦了6屆。年均游客量超百萬人次, 其成功舉辦大幅提升了昌平草莓品牌效應, 帶動了草莓產業、周邊地區的旅游、餐飲及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 讓廣大農戶獲得切實的利益, 實現了城鄉統籌發展[2]。同時, 展示了極具魅力的都市農業發展新模式與未來農業發展新趨勢, 成為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品牌和昌平轉型發展的新亮點。
3.創新發展階段 (2015-2016年) :“農業+N”的綜合載體模式
這一時期的農業嘉年華,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組織模式逐漸成熟, 運營模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運營時間由原來間斷開展變為常年運營, 內涵也與當地三農建設、主導產業及城鄉融合高度關聯, 生存、盈利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品牌影響力發生質的飛躍。同時, 農業嘉年華的綜合載體屬性凸顯, 融產業、科技、旅游和文化等于一體, 有效實現三產聯動, 形成區域發展極核。如河北邢臺南和農業嘉年華以“農業嘉年華+設施園藝產業集群+農用工業產業”為抓手, 形成了南和萬畝農業經濟綜合體的核心區, 通過新模式、新科技和新創意的全新發展理念, 引爆并撬動區域整體發展。活動不僅帶來了旅游項目的興起, 更帶動了周邊農業種植結構的變革, 并逐步形成了以嘉年華為中心, 以紅樹莓、設施蔬菜、中藥材及苗木等種植基地為特色的農業園, 帶動農民年增收2000多萬元, 同時提升了原有農產品品牌價值, 形成農業集群式發展, 使得農業效益大大提升。
4.區域統籌建設的新階段 (2017年至今) :田園綜合體+農業嘉年華
2017年2月, “田園綜合體”被寫進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隨后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農業+文旅+新型社區”的綜合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開發落地與實踐創新。作為現代鄉村新型產業發展方向之一, 田園綜合體將成為今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大方向。這一時期, 農業嘉年華項目不再是一個單獨性的都市農業休閑體驗項目, 其以區域統籌建設及鄉村綜合發展為著力點, 與周邊區域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田園社區建設相結合, 建在田園綜合體、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高新區和國家農業公園等大型或超大型農業園區內, 是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區域發展核心點。以廣西玉林“五彩田園”農業嘉年華為例, 早在2015年1月1日, 廣西玉林“五彩田園”便已經將田園綜合體變成了現實, 而隨著不斷建設發展, 玉林也成為了農業嘉年華與田園綜合體有機結合的典范。不僅構成了集現代農業生產、文化旅游觀光、鄉村特色食宿和美麗鄉村建設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同時, 積極發揮農業嘉年華內的高科技優勢, 定期開展科普講座, 推動當地農業發展;打造當地學生、企業的教學實踐基地, 品牌效應凸顯。此外, “五彩田園”的成功也對整個玉林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輻射作用。
農業嘉年華與田園綜合體關系構建
農業嘉年華與田園綜合體雖然為不同的業態名稱, 但二者在發展模式、內涵特點等方面有著緊密的關系。
1.區別
(1) 業態內涵不同。農業嘉年華是以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 以農業科技為支撐, 以農業創意為手段, 以農事體驗、創意文化及農業元素為載體, 以會議會展展銷為形式, 融合了旅游、文化、餐飲、服務、物流和信息等多種形態, 是會展業與都市農業有機結合的產物。而田園綜合體是在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基礎上聚焦凝練出的新模式, 將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和農事體驗集于一體, 構建農業+文旅+農村社區+農業加工等綜合發展模式, 包含了農業產業板塊、生活居住板塊、田園景觀及休閑體驗板塊、綜合服務板塊等相關內容[3], 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產物。
(2) 體量規模不同。農業嘉年華項目可存在于田園綜合體中, 建設內容以農業科技展示場館為主, 規模為幾百到幾千畝, 一般作為現代農業示范區、田園綜合體等農業園區/區域發展的核心。而田園綜合體內的范圍、規模比傳統的涉農園區更廣, 要求成片開發、整體開發, 從已公布的試點來看, 面積最大約10萬畝, 最小約3萬畝, 田園綜合體的區域發展視角及建設范圍更廣。
(3) 經營主體不同。農業嘉年華項目在實際運作過程中, 政府與企業多實行股份制合作的方式, 管理體系上采用公司制獨立運作。而田園綜合體更強調以農民合作社為載體, 多主體參與, 不斷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村集體組織、合作組織及龍頭企業等可共同參與建設, 通過盤活存量資源調度各方積極性, 借助創新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依靠主體聚合“政府+社會資本+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 實現共贏。
(4) 科技貢獻率和科技集成度不同。農業嘉年華的特色是由農業科技與創意相結合, 即突出農業、融入創意和彰顯科技。通過農業嘉年華打造科技推廣與展示交流平臺、創意農業休閑體驗平臺、招商引資與品牌營銷平臺、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孵化平臺、創新創業與文化創意平臺以及產業融合與綜合服務平臺。田園綜合體則強調功能復合化以及農文旅的結合, 在生產功能基礎上, 增加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和循環農業等, 并強調景觀性。其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了新平臺, 為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提供了新支點, 為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統籌推進構建了新模式, 為傳承農村文明、實現農村歷史性轉變提供了新動力, 為農業綜合開發打開了新著力點和職能空間。
2.聯系
(1) 以現代農業為核心, 二者可分可合。農業嘉年華與田園綜合體的發展都以涉農生產體系作為基礎和根本, 都以推動當地農業產業升級及產業轉型, 帶動區域農業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 實現農民增收, 推動經濟發展為目的。
(2) 強調農文旅結合, 注重文化傳承。二者都具有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 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 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特征。農業嘉年華本身就是一個農業綜合體, 其以當地歷史文化風情、民俗文化體驗及特色創意旅游為特色, 充分展示了農業的多功能性, 突出了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田園綜合體同樣強調功能的復合化, 在生產的基礎上增加了創意農業、體驗農業、農事體驗和循環農業等, 注重農業生產與文化元素的相互融合, 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的綜合性開發, 更突出文化的傳承。
3.關系構建
通過農業嘉年華與田園綜合體的區別與聯系研究, 二者關系構建可以定位為:農業嘉年華可以作為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產業、文化與技術的核心引擎及引爆點。農業嘉年華將有力驅動田園綜合體統籌建設, 盤活旅游資源, 引領帶動區域農業農村的統籌建設發展, 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以及區域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部分, 如廣西 (玉林) 農業嘉年華、河北 (南和) 農業嘉年華;農業嘉年華還將為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輸送農業高新技術, 孵化農企, 培育產業內部動能。同時, 田園綜合體也是農業嘉年華的重要載體, 有利于推動農業嘉年華的轉型升級。因此, 將農業嘉年華注入田園綜合體, 將有利于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及互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