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同志指出,湖南是有色金屬大省,推動有色金屬工業轉型創新發展,要有大視野、大思路、大動作,把有色金屬產業不斷做優、做強、做特、做新。中機院專家結合工作實際,就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思考,認為杜家毫同志提出的“三大”發展理念站位高、定位準,切合湖南實際,適應當前形勢,符合經濟規律,對于指導湖南有色工業轉型升級極其重要,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關鍵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中機院對貫徹落實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同志關于有色工業“三大”發展理念的調查與思考
大視野
用全球眼界和國際視野統一對湖南有色工業的看法和認識
縱觀全球有色工業發展史,有色產業的發展都在圍繞四個屬性展開。
一是資源屬性。有色金屬是重要的自然資源,通過探、采、選、冶等工序,獲得這些資源。有色產業的發展起步是基于自然資源的利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需求將會越來越大。而需求的增加,倒逼技術的進步,使得資源的開采、利用更為充分。
二是材料屬性。有色金屬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通過物理加工、精深加工等方法,為其他新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支撐。
三是金融屬性。有色金屬產品大多能長期存放,具有保值增值功能,金、銀等貴金屬就是一種硬通貨。近年來,以有色金屬交易為核心的網絡融資平臺風起云涌,都是在利用它的金融屬性。從國際慣例看,這是財富的發源地和集中區。
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在有色產業發展中,就是緊緊抓住交易這個環節,利用倫敦有色金屬交易所等平臺,形成套期保值產業集群,從而掌握了以定價權為核心的產品話語權,占領了全球有色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有色行業的周期性昭示我們,雖然近幾年市場低迷,但有色金屬的金融屬性沒有改變,未來升值潛力廣闊,這將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甚至會引起爆發式增長。四是社會屬性。因為有色金屬于人有用,人們就一直在圍繞它作為。如果人的行為賦予它正能量,科學利用它,就能造福經濟社會;如果人的行為賦予它負能量,無序開采利用,就會給經濟社會帶來災難。
如有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滿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等系列社會問題。對照四個屬性,我們可以找到湖南有色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從資源屬性來看,湖南有色資源利用主要體現在少數幾種金屬的簡單采、選、冶上,沒有把資源的價值“榨干取凈” ,因此圍繞資源的科學勘探、集約開采、綜合回收、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深度加工等環節進行轉型升級,我們有做不完的事情。從材料屬性來看,當前,盡管湖南有色新材料產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而言還不夠充分,很多還停留在簡單的物理加工層次。重要戰略性新材料特別是稀土復合材料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充分發揮省內相關科研院所的應有作用。從金融屬性來看,目前湖南有交易平臺上千家,但整個市場不夠規范,亟待整治。可以開發有色金屬保值、交易及硬通貨功能,結合現代技術,通過“互聯網+” ,實現中遠程、中遠期交易、交割,實現產業內部融資,使生產性服務業取得與產業配套發展。從社會屬性來看,節能環保產業應運而生。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縱深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必將推動有色產業向精深加工、循環利用轉型發展,湖南有色產業大有可為。
大思路
通過做強全產業鏈實現全價值鏈
雖然湖南有色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長期以來沒能把這些優勢財富化。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湖南有色產業基本上是按照需求側導向走復制式發展的路子。地方政府看到支持企業簡單復制生產,不用承擔風險,就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因而積極性很高。企業省去了手續報批程序,省掉了研發成本,積極性也很高,不斷擴大產能,搶占市場,最后產品賣不出去就競相降價。這樣,雖然規模做起來了,但是整個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大幅下降,呈現體量大、效益差,產出多、獲得少的窘況,賺取少量資源費、加工費,留下大量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以“世界銻都”錫礦山為例,自 1897 年設礦開采以來,錫礦山累計產銻約占全國的 1/3、世界的 1/4。原來年產量 1 萬余噸時,企業都賺錢;現在年產量數萬噸,反而大家都虧損,原因就在于沒有掌握行業話語權,企業相互惡性競爭。假設國際市場發布一個基準價,央企會在此基礎上率先降價 5%,然后省屬企業就會跟風降價 10%,地方企業又會降價 15%~20%,將價格越壓越低,最后大家都沒有利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創新思路,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做強全產業鏈來實現全價值鏈。
明確發展目標。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湖南有色工業來說,這是時代賦予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如果抓住了這個機遇,湖南有色工業就能再次騰飛,實現跨越式發展;如果錯失這個機遇,繼續端著金飯碗討飯,那么產業發展的路子就會越走越窄,逐漸萎縮。
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筆者認為,湖南有色工業不但不能簡單地做減法,而且要在加法的基礎上做乘法,要確立“三改三翻番”的發展思路,即改復制式發展為特色發展,改單工序擴張為全產業鏈配套,改原材料簡單集中為要素集約并就地成交;實現規模翻番、效益翻番、后勁翻番。我們完全可以確立這樣一個目標:到 2020 年,實現萬億元產業戰略目標。即:在現在的基礎上,通過 5 年的奮斗,使全省十種有色金屬年產量控制在 350 萬噸左右,六種精礦年產量 150 萬噸左右。主營業務收入達到 10000 億元,工業增加值和利稅總額分別達到 3000 億元和1500 億元。
把握戰略重點。一是優化提升產業存量。按照“提升鉛鋅,做大銅鋁,做強鎢、銻、鉍,拓展稀土”的發展思路,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切實提高探、采、選、冶及資源綜合利用的工藝和裝備水平,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嚴控新增產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主動壓減存量產能,并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轉移富余產能,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環保改造后向有條件的地區或園區搬遷,優化產能結構和空間布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引導做優產業增量。圍繞有色金屬“循環再生、高端新材料、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滾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儲備實施一批優質項目,并加大對外開放合作力度,引領傳統有色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發展。加強有色產業與下游新能源汽車、機械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產業的延伸對接,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大中小企業創新聯動,不斷拓展有色金屬的消費領域和空間,推動有色新興產業突破發展。三是培育發展產業新業態。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加快提升研發設計、信息服務、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等專業服務水平,并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發展,構筑有色產業未來發展新戰略支點。推動行業產品運營與資本運營相結合、與生產性服務業相結合、與互聯網相結合,培育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引導企業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進行商業模式變革和業態創新,從“賣產品”走向“賣服務” 、“賣技術” 、 “賣標準” ,不斷開發和提供新產品和新服務,帶動企業生產、管理、營銷模式的創新和變革。
大動作
培育新增長極 引進大項目 興建大園區 實現大轉型
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培育新增長極。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湖南具有本土特色優勢的鉛、鋅、鎢、銻、鉍、錫、銀等品種的傳統產業,通過科學勘探、集約開采、綜合回收、清潔生產、精深加工、循環利用等途徑,可實現傳統產業的提質升級。湖南有色產業按照近年來的增長速度發展下去,現有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到 2020 年可達到 7000 億元。二是大力發展以“交易”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把生產性服務作為湖南有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制高點,聚集現有零星服務企業、加盟部分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以總部經濟模式進行發展。拓展建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有色大數據服務平臺、有色產品交易定價平臺,到 2020 年,主營業務收入可實現 1500 億元。三是強力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發展。通過完善循環經濟產業回收網絡、加大技改力度、上馬“廢舊大型機械拆解、鋁循環再生、廢舊二次電池回收利用”等項目,到 2020 年再生有色金屬量可達到 300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3000 億元。四是大力發展有色產品精深加工。瞄準高端制造業,逐步向新能源汽車、機械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產業延伸。通過拓展鉛儲能材料(建立固定和移動電站等)形成規模產業、拓展稀土稀有稀散金屬的后端高端產品、上馬常德高端鋁材加工項目,銷售額可達到 3000 億元。五是加速推進新材料開發和應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材料、難熔金屬材料及先進硬質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稀有稀散金屬材料、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促進湖南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的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整合現在的有色爐窯工藝企業、硬質合金刀具生產企業,建立有色裝備制造基地或產業園,加快技術改造、工藝開發,形成具有有色金屬特色的 1000 億元產業。
以招商為抓手,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加快培育專業招商團隊,提高招商策劃、組織、談判水平,經常組織點對點的精準招商活動,增強招商實效。抓緊在建項目建設盡快形成產能,規劃落實一批新建園區的核心支撐項目,招商引進一批配套項目。重點推進常德高端工業鋁材深加工、常德創元鋁循環利用深加工、株冶轉移轉型、五礦水口山金銅、株硬精密工具、新型鉛酸電池儲能電站、總部經濟、高端電池制造及循環利用、稀土精深加工、銻精深加工、航天航空材料研發等 50 個左右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產業帶動力強、生態環境優的重大項目,為增強湖南有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重要基礎。
以專業為標準,加快推進園區建設。按照湖南有色產業布局,建議“十三五”期間新建 8 個特色園區,分別是“稀土精深加工產業園” 、 “鉛鋅精深加工產業園” 、 “鋁循環再生產業園” 、 “航天航空材料研發生產園” 、 “有色裝備制造產業園” 、 “瀘溪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園” 、 “銻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 、 “有色產品交易及服務園區” 。
以改革為動力,加快推進企業轉型。當前湖南有色行業迫切需要樹立一種“大有色”的觀念,引導大家正確認識部分有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善于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待有色產業。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行業主管部門要善于科學引導,企業要創新發展思路。特別是對一些省內的國有大型企業,需要跳出單位利益的圈圈,從全省工業發展的大局去思考,優化產業布局,盤活有色資源,增強企業活力。以株洲冶煉集團(以下簡稱“株冶” )為例。株冶是湖南有色行業的一張名片,但現今轉移轉型陷入困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堅持有利于湖南經濟發展、保護業主利益、增強企業后勁、職工生活更好的原則,服從湖南省湘江流域綜合治理大局,實施就地轉型、改造、升級。具體分五步實施“一控二分三改四建”戰略,即:通過立即限制產量,當年控制污染;推行改組、改革、改造,加強企業管理,使株冶就地轉型升級,兩年實現脫困;在三年內,分步、分散、低成本轉移產能,徹底消除污染;以三到五年的時間,建成六個中心(鉛鋅和稀有、稀貴、稀散金屬提取示范中心,高性能鉛酸儲能電池深加工及循環再生資源示范中心,有色金屬冶金工藝、裝備、產品研發制造中心,有色金屬及其延伸產品集散、產權交易及融資中心,有色產品物流、倉儲一體化的配送中心,有色行業標準化檢測、檢驗和標準起草發布中心) ,打造成千億元新株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