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政推動農業電商發展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指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在2016年及未來5年期間,各項涉農電商政策,如促進政策、監管政策、長期發展政策會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業電商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二、農產品電商呈現十大發展新趨勢
規模化。據統計,未來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占農產品交易額的5%,涉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將占1%,農產品移動商務交易額將占2%。同時,我國農資電商、農村日用工業品電商、農村再生資源電商將得到較大發展。2015年,農村供銷合作社、郵政、電信等部門在農村領域的發力,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標準化。農產品種養加等全產業鏈過程的工廠化,農產品電子商務越來越規范、標準,農產品“三品一標”產品占整個電商的比例將超過80%,生鮮農產品電商將實現“三品一標”化,占農產品交易額比例超過60%。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指引》(征求意見稿)擬定四類商品將不退。《電子商務交易產品質量網上監測規范》標準已經立項正在撰寫。
多功能。農產品交易平臺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有交易功能、展示功能、信息功能、外向型功能、上下延伸的供應鏈功能、融資功能等。經過5—10年的努力,冷鏈物流效應將得到充分發揮:一是成本降低,二是效率提高,三是品質提高,四是給“新農人”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區域化。農產品電商是電子商務的皇冠,生鮮農產品電商是皇冠的皇冠。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區域化越來越明顯,隨著區域化電商的發展,也使其越來越有效率。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可以通過平臺建設,進行專業化分工,基地只負責產品生產環節,電商只管發展用戶和服務用戶,物流外包給專業生鮮物流企業,可同時解決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冷鏈物流等三大難題。
全渠道。網上與網下相互融合。網上渠道指平臺、自營、平臺+自營相融合;網下渠道指社區店、便利店網絡及其電子菜箱、智能菜柜等新型業態涌現。
體系化。網上期貨交易、大宗商品交易、各類批發交易、各類零售交易、各類易貨貿易等多種方式、多種市場逐漸體系化,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形成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關系,而不是“板塊化”關系,形成了我國大市場格局。
國際化。隨著我國經濟一體化,我國每年進出口農產品1900億美元。2014年、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超1億噸(其中,2014年大豆進口7000萬噸、2015年8000多萬噸)。農產品跨境電子交易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商務部在“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中提出,在國外建設100個海外倉的行動計劃。
智能化。隨著“三網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移動商務對新一代電商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微博、微信、微店“三微”營銷,促進農產品電商進入一個精準營銷新階段,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倉儲等,新信息技術革命帶來新機遇。
法制化。《電子商務法》預計2017年底出臺,與之相適應,我國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將不斷完善。同時,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商務部、農業部、海關、稅收、銀行等加強電商管理,出臺《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銷售商品質量抽檢有關規范》等,提高消費者維權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社區化。 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社區電商將扮演重要角色,農產品的性價比會很高,生鮮農產品電商更被消費者接受、生鮮電商企業開始盈利。以社區為主力的移動端涉農電子商務占主體,產地直發影響力降低,生鮮電商物流冷鏈等問題可以得到很好解決。
三、農產品電商面臨的問題
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呈現政府推動和市場推動的“雙重特征”,一方面,政府推動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國務院、商務部、農業部、財政部、扶貧辦、工商總局、證監會、銀監會等10多個部委發布了50多個文件。另一方面,在市場的驅動下,阿里、京東、蘇寧等大型企業進入農村,“兩超—多強—小眾”的農產品電商市場格局,使農村電商、農產品電商、農業電商由藍海變成紅海。政府“多頭”推動和市場“扭曲”混戰,使得農產品電商市場復雜化,以價格為競爭手段、以疲勞促銷為主要方式的“雙十一”使營商環境變得惡劣,優質農產品不能優價、農民賣不出去農產品或賣不出好價錢,刷單導致的誠信體系的缺失等問題,甚至比農產品電商物流配送的滯后更影響著農產品電商發展。
四、促進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建議
加快農產品電商轉型升級。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民收入作為衡量農業電商的根本標準,避免搞花架子、形式主義、電商泡沫。要鼓勵電商平臺加快轉型升級;加強部門協調,探索多部門協調統一的發展,探索建立農產品電商的聯席會議制度;引導農產品電商認真研究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模式,講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避免脫離實際“傳統電商”;加強農產品電商的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農業電商的生態環境,建立和完善農產品電商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
加大對農產品電商監管力度。 當前政府對農產品電商政策是“促進發展”“加強監管”“長期發展”,政府應加快由促進向監管的重心轉移:
一是加快農產品電商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共同促進盡快出臺《電子商務法》等法律規范。加強對大電商壟斷行為的監督管理,保護特色電商、小眾電商的平等競爭,創造農產品電商優質優價的營商環境。
二是營造良好的農產品電商市場營商環境。明確網絡平臺的第一責任人,當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時,電商平臺必須履行實體市場先行賠付的商業慣例,事后再去追溯商戶的責任。建立電商平臺信息通報制度,加強跨地域聯動,加強第三方網絡平臺的監管。
三是明確農村電商的重點不是工業品電商下鄉,而是農產品進城的電子商務。農產品電商應成為農民增收、創收的重要工具。
充分發揮農產品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農產品行業協會協調、自律、規劃、監督、評價、會展、培訓等作用,促進農產品電商可持續發展,整合現有各種電商的交易、物配、支付等資源。在對網絡期貨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方面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減少過多、過濫的行政監管。
加快農產品電商企業轉型升級。農產品電商企業,包括農產品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應積極參與轉型升級。各類電商企業(電商交易企業、電商支撐企業、電商衍生企業)、各類實體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企業和合作組織應大力發展O2O模式創新,推進電商與傳統實體產業的O2O融合發展,避免“兩張皮”或相互沖突。
認真借鑒其他國家經驗。有關人員應認真研究FreshDirect(生鮮直達)、PeaPod(最早利用電商售賣食品雜貨[生鮮]的公司)、RelayFoods(食品食材網站)、沃爾瑪等國家及地區的農產品生鮮電商模式,還應研究一些國外農產品供應鏈成功模式。只有我國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形成良好的農產品電商營商環境,農產品優質優價,農產品電子商務才能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