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謀新”,主要指農產品本身在種植、加工、包裝、流通、銷售等方面的創意改良或革新,“謀新”可以使農產品形成差異化,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增值。從的角度講,“農產品謀新”也勢在必行。“農產品謀新”不僅可以刺激旅游特產和紀念品的銷售,也能為休閑農業帶來更多、更有創意的休閑項目和觀光景觀,至少,能夠為我們提供這方面的靈感。
農產品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創新,具體來講,則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種植、種質(資源)創新
種植創新指不斷更新、提升種植技術,從而產生新的種植品種,如冰淇淋西瓜、迷你蘋果、紫色土豆等。新型種植模式最常見的為“移花接木”,比如嫁接、異花授粉等,由此可培育出月季樹、李杏等。
2、農產品品牌打造
無論是品牌標志、品牌口號還是形象代言,農產品品牌的打造都應獨具匠心。按照農產品的性質,農產品品牌的塑造大體有兩種類型:一是原生農產品的品牌塑造,如:佳沛奇異果、加州杏仁、知谷稻米、神戶牛肉等;二是深加工農產品,如:匯源果汁、三元奶制品、張裕葡萄酒等。另外,其他行業產品的成功塑造,也可借鑒應用到農產品上來。
3、包裝流行創意
包裝是一切產品的外部形式,好的包裝對于農產品的市場推廣和營銷都是功不可沒的。創新包裝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給普通農產品加上新穎的包裝物,如茶葉包裝,設計成衣柜的效果,小衣架掛起茶葉包,方便又美觀;不同水果形象的果汁包裝盒,既使果汁口味一目了然,也使其更加生動化;二是利用模具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的外觀形態,如方形西瓜、娃娃型人參果。
4、流通購銷形式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不斷涌現出新形式和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農超對接”。指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即農產品與超市直接對接,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生產什么,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同時,還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北京納入“農超對接”體系的超市主要有物美、京客隆、超市發、家樂福、沃爾瑪、華冠、華堂商場和永輝超市等)
(2)“農旅一體”。它以農家旅游將城市居民吸引到農村,在享受生態綠色美景的同時,通過體驗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綠色農產品的價值所在,催生其品牌意識,進而產生需求動機,在形成訂單之后,農產品再通過銷售平臺和物流配送中心抵達每個社區和家庭,實現產消直通,城鄉聯動。(如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山西晉城)
(3)“電子商務”。指在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農產品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從而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如發發28農產品交易網、CCBOT、沱沱工社)
(4)“專賣店”。其指專一經營某類農產品的專營店,如鑫憶品香干果專賣店。
5、泛農業產品創新
各種器具如蔬菜嫁接機器、植物生長燈、太陽能殺蟲燈、水果采摘器、遙控機、果蔬凈化機等。除上述之外,還有許多農產品謀新的衍生物,例如利用農產品元素打造創新的文化產品。虛擬的如動漫游中大量應用果蔬形象,“果蔬連連看”、“植物大戰僵尸”、“水果部落”;倫敦攝影師CarlWarner親手搭建的美食果蔬夢幻王國。實體的如游樂設施、園林景觀、異形建筑、果蔬人……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休閑時間將會越來越多,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世外桃源,鄉村旅游使現代人能夠體驗到寧靜的生活,讓身體與心靈放松,鄉村旅游是一個非常好的詩意的棲居方式,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經濟增長點。鄉村旅游必然是未來旅游發展不可或缺的形式,而高水平、精準化的度假產品必將受到市場青睞,為鄉村旅游注入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