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從共性上看,突出旅游休閑特色,大打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發展。綜觀二十多個中醫藥文化基地建設,都注重統籌資源、環境、產業開發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掘中醫藥文化資源,發展中醫藥文化。蘄春縣在李時珍陵園一日游的基礎上,以“做好李時珍人文資源開發文章”為突破口,著力發展中藥材生產、醫藥、醫藥、醫藥文化、健康旅游等為主的醫藥產業,力爭2015年實現總產值120億元人民幣,努力將蘄春打造成國際健康養生之都 ;慶城縣按照建設“甘肅省歷史文化旅游名縣”的戰略定位,重點實施了以周祖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周祖文化區和祖國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岐伯圣景區開發建設圈;山東2010年將東阿縣的阿膠養生休閑文化旅游園區,列入全省服務業重點,該園區占地15.3萬畝,具有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養生保健、宗教活動等多種功能,成為華北地區休閑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神農草堂”加大有關項目的開發力度,打造成具有嶺南特色、廣東氣派、時代特征的“大南藥”先進文化典范,打造成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和“中醫藥強省”的文化名片。
二、從個性方面看,各個中醫藥文化基地從各自特點出發,開發出多種類型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中醫藥文化需求。
1.宣傳教育一觀光休閑一產品銷售。“神農草堂”、阿膠博物館屬于這種類型。與一般中藥博物館偏重于介紹中成藥制造不同,白云山黃埔“神農草堂”涵括了中醫藥文化及中藥材種植、加工及生產的全過程,集知識與趣味于一體。一期園區展示了武俠小說中常有的劇毒植物“斷腸草”、“見血封喉”,陳列了眾多中醫傳說與中藥傳奇的文化浮雕與栩栩如生的十大名醫塑像,以及發人深省的養生格言等,用以啟迪人、教育人,也因此提高了經濟效益,中藥產值連續I1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單體中藥制造企業。東阿阿膠工業園以阿膠博物館為中心,開辟了阿膠文化觀光、制劑現代化生產線和高科技生物制品生產線三條旅游線路,是我國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東阿阿膠成為家喻戶曉的滋補產品。這兩個企業通過打造觀光休閑園區,將宣傳教育與旅游休閑、產品銷售相結合,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2.宣傳教育一觀光休閑一養生體驗。廣西藥用植物園、北京御生堂博物館屬于這種類型。廣西藥用植物園于2000年經當時自治區副主席袁鳳蘭建議,已開發成南寧市一個新的旅游風景區。北京御生堂博物館2011年12月被北京市定為北京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使旅游文化與中醫藥文化有了新的結合點。它們將宣傳教育與旅游觀光、親身體驗中醫文化和診療項目相結合,對游人產生了濃厚的中醫藥認知興趣。
3.宣傳教育一健康文化旅游。河南南陽醫圣祠、湖北蘄春李時珍陵園、甘肅慶城岐伯圣景、廣東省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等屬于這種類型。如蘄春集醫療、文化、保健、運動、休閑于一體的李時珍國際健康文化旅游區,總投資預計40億元人民幣。現已建起明清影視城,拍攝了電視連續劇《大明醫圣李時珍》,正策劃以“蘄陽八景”、“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故居”等為基本內容,讓千年蘄州古鎮煥發新的生機。
4.宣傳教育—中醫藥文化節、廟會—搭建經貿平臺。河南省南陽市充分發揮“醫圣故里”的歷史文化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從1991年至今,連續舉辦十屆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醫藥科技文化節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發揮優勢,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匯集信息,促進經貿合作,引進人才、資金和項目,推動產業上檔升級、做大做強。保定市中醫院和劉守真祠堂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年確定的第l批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單位之一,劉守真祠廟建成后,幾經戰亂,幾經修復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斗轉星移,劉守真已由當時被百姓尊稱的“神醫”演化到現在百姓心目中的“醫神”。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尤其每年農歷三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每日祭拜者數以萬計,廟宇周圍形成數十萬人云集的大型物資交流大會,長達千余米的劉守真廟街和長達3km的三豐東路全被水泄不通的廟會人流占據,場面壯觀。
5.開發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促進產業發展。基地都注重從古籍、文獻、典故、名人傳說、民間故事中挖掘中醫藥文化素材,形成中醫藥文化產業的核心內容,打造出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如“神農草堂”在廣州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的積極運營下,創造性提出“中藥足球”概念,讓中藥文化搭上體育快車,大大擴大了傳播面及傳播速度;創建神農藝術團,參與香江明月夜演出,大大增強了展示中醫藥文化魅力的力度。廣州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在用多形式積極推進中醫藥文化發展的同時,業績在前幾年國際國內制藥行業低迷狀態下逆勢飄紅,主打產品口炎清、板藍根、復方丹參片產值增長超過30%,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