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要素的綜合體。城市和區域的多項物質性、非物質性構成要素不僅對城市空間產生重要影響,其本身及相互之間的錯綜關系對城市空間發展也有著深刻影響,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要素都是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的對象。因此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就是利用城市規劃學、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環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基本原理,從城市自身的基礎條件出發,通過對城市的資源條件、產業基礎條件、交通區位條件、能源條件、區域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較,結合城市歷史發展的經驗及城市產業發展的經驗,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一系列的目標,并結合目標提出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和措施建議。由于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不是我國城市規劃法定體系的部分,規劃的內容和要求也沒有具體的規定,戰略規劃研究過程中更為注重思維的靈活性,主要包括內容組織、工作方式、成果表達等。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空間結構方面的內容
城市空間是城市的物質載體,空間規劃是戰略規劃的核心。尤其在所有城市普通面臨空間拓展的大背景下,空間發展研究在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研究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臻g結構規劃是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最直觀的也是首要的方面??臻g結構即是對城市的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效配置,它一般包括城市在區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結構布局、交通網絡等方面的內容。對區域、經濟和城市結構自身發展變化的分析構成了結構規劃的重要背景和依據,戰略規劃所應扮演的角色是將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在可能和需要解釋為空間的語言。而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受行政區劃的限制、總體規劃所允許的規模限制等,使規劃難以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以更長遠的目標發揮導向作用和指導作用。并且在傳統體制下,城市與區域之間以垂直聯系為主,同級別的城市更缺少聯系。面對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的情況,各個層次促成的區域性合作和競爭體系,使得城市需要在區域中尋找競爭和合作的對象,在新的區域關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作用,在眾多變化的因素中尋找和再發展自我。
(1)構筑完善的城市空間結構布局
通過研究城市整體的空間結構和城市空間形態的歷史變化和現實發展,構造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通過城市及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對城市產業布局、用地規模、發展方向、環境容量、經濟總量等要素進行確定,進而確定城市發展規模的結論,再結合對城市基本地理條件、環境條件、歷史演化、生態狀況的分析,進一步落實到空間結構層面。
(2)建設便捷的交通網絡條件
對交通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規劃,構筑空間結構的支撐骨架。城市內部交通網絡的構成應當體現整個區域性交通網絡的組織。交通網絡的分析包括了交通網絡的種類和形成,城市節點之間和地區之間連接的方式,不同交通模式之間的轉換、開發與交通的關系等,提供一個多選擇、容量大、安全便捷及環保的城市交通運輸規劃大綱。
2、經濟產業方面的內容
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具有緊密的關系,城市為經濟增長準備了先決條件“密度、人類、資源、知識、信息交流、消費需求、社會組織、基礎設施、文化刺激、體制、合作伙伴和政治見識等”。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工業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城市更應該是社會經濟的載體,為社會經濟服務。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合理的讓城市服務于社會和經濟。經濟發展戰略包括城市產業的選擇、產業結構調整、發揮競爭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通過經濟發展分析為城市空間結構規劃提供必要的框架。城市競爭力源于產業的創新能力,產業不僅包括制造業,而且包括旅游產業、房地產業、環保產業、高效農業、信息產業、文化教育產業等。通過產業發展戰略分析,遵循城市經濟結構的演變規律,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構建不斷創新的、更加靈活的、能迅速適應市場變化的經濟框架,進一步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納就業的能力,促進城市經濟的增長方式從外延向內涵轉化。加快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不斷升級。還要發展特色經濟,培植經濟個性。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實踐開始以來,經濟發展規劃一直是戰略規劃的研究重點。目前在戰略規劃的實踐中關于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部分主要是描述性的,并大量運用對GDP的分析,以它作為衡量城市經濟是否成功的單一指標。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包括:對經濟發展現狀水平、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產業從業人員等的分析,對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未來進行大膽預測,在此分析基礎上加以比較研究,明確城市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及潛在發展的產業的定位與選擇,提出練合發展目標、產業鏈的發展等。
3、人文社會方面的內容
傳統的城市規劃工作,一般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物質環境設施的布局和建設上,但較少考慮這種布局和建設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社會目的,因而往往對人文社會現狀缺乏必要的分析研究,也沒有明確的發展戰略,致使規劃方案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城市人文社會的研究包括對居民的生活行為和行為組織系統的分析。城市居民和群體組織是現代城市規劃的主體,城市社會結構代表了現代社會整體風氣的走向,進行這方面的社會分析有利于我們從總體上認識當前城市生活的特質和主流,把握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高度全球化的當今世界,伴隨著資本與技術的迅速蔓延,文化的擴張與交融也成為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之一。城市越發展越需要文化與精神的支撐,如何從歷史的角度把握城市的成敗得失,如何更好的尊重、保護和延續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精髓,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其具有競爭力的城市文化資源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移民與多源文化的研究,增加城市移民的認同感,以及如何創造高質量的人居環境等等都是戰略規劃需要研究重點。
4、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
城市的健康發展要立足于與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在維持區域自然生態系統支撐能力的基礎上,貫徹保護環境節約利用土地的國策,建構合理、穩定、均衡的城市生態結構,滿足經濟高速發展條件下城市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維護優化的需求。生態環境方面的發展戰略不僅是對現在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更著眼于長遠的城市自然生態空間系統的創造和培育。生態環境并不只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條件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城市自然景觀也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城市發展戰略中,必須重視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奠定“生態城市”的空間基礎,努力建設一個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資源高效利用,清潔、優美、舒適,最適于人生活和工作的人居環境。要引導城市發展的價值取向由單純經濟利益轉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理智地保持生態要素結構和功能的合理有序性。強化生態規劃和生態設計,構建以人的行為為主導、以自然環境系統為依托、以資源和能源流動為命脈、以社會體制為經絡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確立綠色GDP概念,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重視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生命型企業”建設,構建好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促使城市生態與經濟發展“雙載體,經濟則是動力和手段。因此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就是在環境的框架內及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經濟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和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