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到 2015 年底,全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總數已經達到 2.02 億,占總人口的14.9%,65周歲以上老年人 1.37 億。按照預測,老齡人口數到 2025 年將超過 3 個億, 2033 年超過 4 個億, 2053 年達到最高峰, 4.87 個億。在未來 40 年時間里,我們將面臨非常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截至 2014 年末,阜新市戶籍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計 36.9 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 19.3%,預計 2015 年底將達到 38 萬人,阜新市已經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老齡化進程同時還伴隨著空巢化、高齡化、失能化,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加[1]。目前,阜新市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服務水平、機構分布及相關配套政策等都無法滿足全市老齡化增長帶來的需求。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化建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養老的核心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問題,還要關乎到國家的社會問題和國民經濟發展問題。阜新市在創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示范市,全面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時期,必須認真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積極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準備。

1 阜新市養老產業現狀
截止到 2012 年年底,阜新市以街道為單位共成立了 36 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200名公益崗養護員上崗服務;建成 80 個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城鄉各類養老福利機構共 116 家,國辦院 81 家,民辦院 35 家,床位總量 8150 張。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 2 所,床位總量 160 張,托管 179 人次。但養老服務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
( 1)養老服務供需失衡 社會養老機構包括敬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國際常用的標準是養老床位占養老人口的 5%,阜新市的養老機構數量及提供的床位遠遠沒有達到。 同時, 眾多養老機構的經營簡化,環境、設施、服務等很難滿足特定人群的需要,造成床鋪的空位,整體供需矛盾突出。
( 2)養老配套產業發展緩慢 養老服務是養老產業的核心,應當說沒有養老服務也不存在養老產業。它是根據老年人的需求設定的,應包括:社區設施照料(日間照料,喘息服務、餐飲服務等)、健康檔案、醫療康復、居家支持(家政、送醫、購物)、精神慰藉等內容。廣義的養老服務還涉及到老年人用品服裝、營養保健、休閑旅游、文化傳媒、金融保險等等方方面面。實際上卻是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醫療方面針對性不夠,社區醫生良莠不齊,老人的日常生活還是很不方便。
( 3)專業人才匱乏 現在的護理人員, 90%來自農村,教育水平低,專業知識技能缺乏,服務意識較差,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低,人員流動很大,無法提供優質的服務。尤其是專業的護理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
2 阜新市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需求
( 1)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阜新市居家養老主要為“三無”、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特困戶、困難優撫對象、老紅軍、 90 歲以上老年人提供無償服務。另外,為子女因工作繁忙沒時間照顧的老年人提供低償服務。目前,阜新市居家養老服務已經被很多空巢老人所接受、所歡迎,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老年人對專業服務、專業看護人員、子女陪伴等需求方面需求很大。
( 2)社區養老服務需求 社區養老就是打造家門口的日間“托老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是社區養老服務的載體,社區養老不但可以解決老年人日間在家獨處的孤單和不安全,還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娛樂需求。一個擁有圖書、麻將、棋牌、健身、活動室的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成為社區養老提供服務的基礎配備。但是,床位不足、娛樂設施缺少、娛樂消遣項目種類少、服務不專業等因素,限制了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
( 3)機構養老服務需求 機構養老就是要打造老人們幸福的“新家”,阜新市公辦養老機構主要為“三無”老人、智障老人、榮軍老人、礦工遺屬、農村家庭患常年病的老年人提供集中供養服務。有足夠床位、物質和精神需求能夠滿足、設施齊全、有專業護理人才、價格合理的養老機構成為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服務的首選。
( 4)適合老年人的消費品的需求由于年歲增長,身體機能的退化,反應慢、腿腳無力、老花、白內障、對光線強度的適應性差等都是老年人很常見的問題,記憶也大不如以前。據調查,老年人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超過50%都是與產品的設計有潛在關聯。只有53%的人經過良好的訓練后能很好地使用產品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3 養老模式
常見的養老模式有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方式,由家庭為依托,子女或者親屬保障老人的生活,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現在的家庭呈現“ 421”結構,全部家庭養老已經不現實。養老機構服務對象比較單一,主要針對有支付能力的老人。社區居家養老是以社區為依托,由社會和政府機構提供日常養老服務,由于該模式的靈活性比較被眾多老人所接受。國際上比較有特點的養老模式包括美國的以房養老+社區產業化相結合的模式,日本的完善的保險制度+服務外包模式,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府的“買位計劃” +廣泛的社會機構積極參與模式。國內比較有特點的養老模式有杭州模式、寧波模式和大連模式。杭州模式以信息技為支撐,整合社區的資源和專業化的社會資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社會化、專業化及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寧波市模式的特點是“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大連的“家庭養老院”模式立足社區,利用老人現有的住房把養老院建立在老人家里,充分調動轄區內的下崗失業女工,對其進行相應培訓,使其成為標準的養護員,在老人家里上崗,把養老服務送到老人家里。眾多養老模式的成功推進和有益探索為阜新市養老產業化提供了借鑒。
4 建議
4.1社區集聚+養老院集聚模式
合理布局養老服務點,形成點線面相互關聯的養老服務覆蓋。社區集聚模式是指養老服務產業體系內的企業以社區為中心集聚,提供養老服務[2-4]。以社區為中心,周邊集聚各個養老服務機構,包括醫療機構、文化娛樂、餐飲商店、銀行保險、心理咨詢等等,這種集小規模集聚形成類似于城市的綜合體,在很小范圍內能解決日常大部分問題。從阜新市的整體角度進行養老服務布局,形成服務齊全規模適中的社區養老服務集聚模式,為推行居家養老提供支撐。養老院集聚模式是指在養老院集聚的同時,相關的養老服務機構集聚。也就是以養老院為集聚核心。可以從阜新市整體規劃布局出發,選取環境優雅的市郊,規劃出若干區域,構建養老院,并將原有的養老院搬遷、改造,根據阜新市集中養老人數需求預測及需求水平的不同構建不同級別、適度集中的養老院區,以養老院為中心,集聚提供養老服務機構,形成“養老院、養老服務機構區域化”的區域養老服務集聚模式。
4.2 加速發展阜新市養老服務配套產業
老年群體消費規模日益擴大,消費需求也日益多樣化。如醫療用品、服裝飾品、食品消費、旅游消費、文化娛樂、投資理財、心理咨詢等,都將形成養老服務產業一連串的收入流。通過政策支持,方向引導,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對從事養老產業的企業可以在稅收、金融、土地以及貸款方面提供優惠,加速發展阜新市養老服務配套產業,進一步促進、帶動產業經濟的發展。
4.3 提高老人收入水平
養老產業化是養老服務發展的方向,從需求角度講,購買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購買到服務的質量,政府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的同時,應該積極提高老人收入。其一是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養老服務產品,鼓勵老人個體購買,規避各種風險,增強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有助于養老服務的產業化發展。其二,積極為健康的老年人提供工作崗位[5]。日本養老模式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雖然年齡到了退休年齡,但是眾多的老年人是身體非常健康的,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可以繼續工作,既打發了退休時光又會有部分收入。尤其在一些稀缺的養老服務崗位,可吸收老年人參加。
4.4 大力發展商業性養老社區和服務機構
老齡服務產業鏈跨越國民經濟的一、二、三產業,處于探索、起步、發展的過程,需要在產業的各個環節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以示范、帶動產業的發展。此外,養老產業是一個惠需方、利供方的產業,若單純依靠政府和慈善機構是難以滿足服務需求的。同時,政府及慈善機構的這種既非自發也非營利的“幫助與照顧”性質,很難使養老服務產業有持續下去的財力和動力。只有商業化,才能形成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還要大力發展商業性養老社區和服務機構。
4.5 拓展合作服務候鳥式養老候鳥式養老也是一種遷徙行養老
那些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老年人,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老年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區域進行異地養老。夏季可以到北方的哈爾濱、大連、青島等城市,冬季可以選擇去南方的海口、廈門、昆明等城市,從而實現異地養老。冬季黑龍江老年人到海南生活的非常多就是例子。這種養老方式一般有異地居家養老和異地機構養老。前者是有經濟實力的老年群體到養老地區購房置業享受居家養老,后者入住養老機構,在按標準繳納費用后,衣食住行全權由機構負責,這樣老年人就可以在旅游休閑、文化娛樂中享受養老、享受健康服務。阜新市地處北方,冬季人口季節性向南方流動,交通旅游服務,房產代管,閑置房屋租賃等等,為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4.6 發揮社區黨組作用
社區是老年人養老的主要依托,優質的養老服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這就要求最接近群眾的社區黨組積極創新的開展工作,以老人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重點,建立健全養老保障網絡、醫療服務網絡、文化教育網絡及健康檔案網絡。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規范化管理,監督提升家政公司管理水平和養老服務質量,提高老人生活質量。積極聯系各大高校,培養眾多養老服務志愿者,彌補養老產業人員不足問題。
5 結語
阜新市養老服務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繼續強調和重視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這不僅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也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從而為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創造條件,創新發展,全面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