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所謂世界一流企業就是在行業發展中居于領先地位的企業,是行業中的標志性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國家間的經濟競爭,而支撐起大國經濟和產出能力的則是一流企業,尤其是世界一流企業。
在判斷世界一流企業時,不能僅以規模為標準,還要看是否具有世界一流企業的特征。
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戰略上的前瞻性
技術創新能力應是世界一流企業的基石。要保持行業中的領先地位,生產出代表行業發展水平的最好產品,就必須具備適應時代要求、引領時代進步和與時代同行的自我革新能力,而這種能力來自于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在業務布局上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拓能力,駕馭市場,配置資源,以擁有該行業不可復制、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戰略規劃上,要及時發現潛在價值和機會,提前布局,占得先機,在前瞻性領域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引領和帶動行業不斷發展。當前,全球疫情尚未結束,其影響可能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逐漸顯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間的經濟競爭將更加考驗技術創新能力和相應的戰略研究水平。
專業化的業務單元和管理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世界一流企業都擁有相當的規模,并且專注于主業來發展自己。專業化并不等于不做其他業務,發展其他業務并非為了擴大規模、增加收入,而是為了服務于主業促使主業做得更好。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能夠在一個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已經不容易,而要在兩個行業或更多的行業中實現領先是非常難的。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很多行業需求斷崖式下降,在這種形勢下,更有競爭力的必然是主業,其他與主業關聯性不高競爭力不強的業務投入反而有可能削弱現金流,增加成本成為企業生存的負累。
從管理層面來看,在企業中,有若干個業務單元,一般采取事業部形式,事業部都有自己獨立的產品或服務,是直接面對市場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單位,執行公司的相應業務戰略。從產業層面來看,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已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數量增長,而必須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科技含量,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上來。
全球范圍內的價值鏈管理和持續盈利能力
全球價值鏈的興起推動了1990年后國際貿易快速增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企業的步伐已經走向國際舞臺。全球價值鏈管理能力使得企業對于所生產的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以及生產過程中所需投入品的價格具有話語權,是世界一流企業的一個重要特質。世界一流企業往往規模較大,且生產過程分割并分布在不同國家。因此,世界一流企業首先要有強大的資源掌控力以及世界范圍內的行業話語權和影響力,以保證其能夠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最優配置,參與甚至主導行業規則的制定。
成為世界級企業很難一蹴而就,在這樣的一個長期發展過程中,企業必須要有相應的現金流來支撐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而這個現金流的最終來源則是企業的盈利。因此,要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必須要有相應的盈利能力。當然,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沖擊的情況下,企業難免有陷入財務困境的時候,但是如何結合自身的特點通過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好全球價值鏈的需求和供給平衡,保障現金流,走出困境,將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和履行能力
世界一流企業往往特別重視企業存在的意義。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更需要圍繞“打造責任共同體”、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培育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共同目標、以保護社會總體安全和效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具有中國式責任和擔當的世界一流企業。
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深刻把握以上特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能單純以指標來衡量世界一流企業,而應用實踐來檢驗和驗證我們的判斷,兼顧好各個方面,打造真正的世界一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