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人民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居民對集生態觀光旅游、綠色農產品周年生產供給、農事體驗與農耕文化學習、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生態園區更加向往。2017年, “田園綜合體”作為振興鄉村的新型產業亮點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甘肅省政府提出, 打造田園綜合體, 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蘭州市城關區提出全域“旅游+”全面升級, 大力推動旅游業與農業、文化、體育等有效結合, 創新發展休閑觀光、農耕體驗和學習、娛樂健身等鄉村旅游項目。為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市、區關于打造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任務, 如何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強化技術推廣力度, 創建項目示范區, 延伸產業鏈, 輻射帶動區域優勢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值得更深入剖析和探索。
一、田園綜合體基本涵義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十六條“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田園綜合體”概念首次“亮相”, 其經濟技術原理就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方式, 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和綜合性規劃, 通過開發、運營形成一個新的社區與生活方式。田園綜合體是以旅游為先導、以產業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流通基礎為支撐、以體驗為價值、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的可持續綜合發展模式。
二、田園綜合體基本特點
田園綜合體本質上是繼特色小鎮之后旅游業及農村發展建設的又一新思路,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將是必然, 因為它不但能夠解決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回歸自然、養老養生需求, 并且還會開辟生態旅游發展新領域增加新亮點, 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但田園綜合體必須要做到優勢明顯、特色突出, 只有做到如此才會保持鮮活及持續長久的生命力。田園綜合體打造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當地民俗文化、農村人民群眾生活特點, 以重塑鄉村本來面貌為依據, 還原鄉村特有的魅力與價值, 使之成為城市居民的洞天福地。
田園綜合體是以鄉村旅游景觀與基本農事活動為前提、將農業生產與鄉村本土文化相結合, 充分借助于鄉村的獨有景致, 擴大觀光旅游范圍, 諸如農田 (梯田景觀等) 、自然環境、生態資源, 將原始單一的鄉村旅游精心構建成一種創新型旅游綜合體, 充分挖掘鄉村優勢資源, 提高附加值, 擴大效益。
隨著城市居民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 追求一種貼近自然、享受山水之美的生活已發展為大眾旅游時代的一種時尚。田園綜合體最重要的功能是以城市為依托、為城市提供公共資源服務, 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讓人們深切體會到旅游真是無處不在, 它強調創新創業, 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 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體系, 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田園綜合體以綜合開發為主要手段。一是農業農村景觀與休閑旅游的綜合性開發。為一條龍服務于游客所有旅游體驗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林牧漁資源, 打造獨具特色且幽靜雅致的山水田園景觀和農耕文化景觀, 建立集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二是創造集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復合型休閑產業, 將純粹的農業生產向寬泛的休閑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 其中包括休閑旅游、鄉村地產等在內的休閑產業建設模式;三是將田園綜合體主要的基礎農業生產項目如農作物生產、果蔬種植、花卉園藝生產等包裝升級, 開展農業科普教育示范、生態農業示范、農業科技示范等項目, 從而發展成為田園綜合體綜合產業體系構架。
三、田園綜合體發展要素
景觀是吸納客流、提高土地“含金量”的核心要素。憑借可供游覽的蔬菜種植園、瓜果采摘園、花卉展示區、苗木觀賞區、濕地景觀區、水域觀摩區等等, 可以使游人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美景與田園風光, 是游人放松身心、體會農業魅力的理想之地。例如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花鄉”, 充分利用毗鄰城市中心區的區位優勢和當地傳統花卉種植產業, 獨具匠心的融合當地自然景觀、傳統農業、民俗文化等資源, 通過以旅游潤色農業, 以景觀改造農村, 打造出成都的“五朵金花”:花鄉農居的紅砂村、幸福梅林的幸福村、江家菜地的江家堰村、東籬菊園的駙馬村、荷塘月色的萬福村。借鑒“五朵金花”的成功經驗, 既是都市的, 又是田園的, 既是生態的, 又具有現代氣息。在保持原生態和田園風光基礎上, 把原本相對獨立的景點, 整合提升為精品旅游綜合體, 各個景點不重復、不雷同, 有變化, 互相映襯, 相得益彰。
充分借助于鄉村獨居特色的活動空間, 滿足客源需求。采用農家風情建筑風格如莊園別墅、小木屋、傳統民居大院等給游客提供休憩和住宿場所;休閑娛樂方面, 利用鄉村民俗文化演藝廣場、垂釣基地、健身廣場、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街、商業街等活動場所, 使游人體驗鄉村風情活動, 感受休閑農業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如蘭州市榆中縣李家莊田園綜合體, 經過科學設計并依開花季節、花期長短、山坡地形等因素打造千畝花海, 經營溫情花室、教堂婚禮、婚紗拍攝、星光花海等服務項目;利用特色鄉村民俗文化街, 展銷刺繡、麥稈畫、面人、糖人等當地農俗特產。另外, 打造水上游樂場、兒童拓展訓練教育營地、兒童森林探險樂園、親子營地木屋、熱氣球基地、滑草場等, 讓孩子們放飛童心。
田園綜合體最直接的體檢就是游客參與農事活動充分享受農業生產帶來的樂趣, 同時田園綜合體承載農業科普教育、農業科技和生態農業示范等功能。如農耕文化博物館巧妙地運用圖文并茂和光、聲、影、像等展現手法將農耕歷史、農耕風貌、農村民俗、農村工藝、農村飲食、農耕起居、農耕器具、農業生產和運輸、農產品加工儲藏、農民休閑娛樂等有關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各種元素有效結合起來, 多視角、全方位展示近現代村農耕文化的歷史淵源, 立體呈現偉大的農民多年來辛苦勞作的生活畫卷, 使廣大游客寓學于游、寓學于樂。
配套建設服務于田園綜合體的便民社區醫院、銀行、學校、商鋪等基礎設施, 滿足當地百姓與游客的日常所需。與此同時, 田園綜合體內可融入“智慧農業”及“互聯網+農業”。比如, 為拓寬農產品直銷渠道, 蘭州青石灣蔬菜專業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 以科技為依托, 立足生產基地, 創新經營模式, 以“蘭州銀行三維商城網上銷售平臺啟動”為契機, 入駐到三維商城, 開展電子商務, 面向全市銷售青石灣蔬菜合作社農產品, 服務城市居民, 提高公司及農戶收入, 推動經濟發展。
四、田園綜合體發展實踐
以蘭州市城關區金陽光現代生態農業園建設項目為例, 該項目位于蘭州市城關區青白石白道坪村, 項目東西北三面鄰碧桂園三期工程, 南鄰碧桂園二期約克郡, 總占地700余畝。該區域交通便捷, 區域優勢條件明顯, 是一個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開發為主的多功能田園服務綜合體, 將成為蘭州市城關區全域旅游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設計原則。金陽光現代生態農業園的規劃設計, 遵循自然規律, 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 采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前沿技術, 正確處理休閑旅游和生態農業的關系, 把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 把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田園綜合體生命力有機結合, 實現生態環境良好和產業發展穩固的良性循環。金陽光現代生態農業園按照自身發展優勢, 堅持以休閑農業發展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 按照“統一規劃, 分期實施, 開發一片, 建成一片, 受益一片, 滾動發展”的原則, 以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業為主要功能區進行開發建設, 形成發展產業鏈的“三個構想”:發展綠色高效農業, 積極發展觀光旅游業, 適當發展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加工業。
規劃布局。金陽光生態農業園立足于生態農業, 以創造美麗自然環境、生產優質、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為宗旨, 集農業風光鑒賞、休閑娛樂度假、綠色有機食品體驗于一體, 在園區的總體規劃和具體項目設計中著重考慮了創意農業與休閑旅游的完美搭配。園區按功能規劃為“一園九區兩中心”模式, 即一個現代生態農業園, 九區分別為花卉觀賞區、多功能智能溫室區、果蔬采摘區、生態養生區、休閑娛樂和特色餐飲區、日光溫室觀光采摘區、農業農村生活體驗區 (含家庭農場) 、農耕文化博覽區、戶外體育運動及親子娛樂區, 兩中心為游客服務中心和農副產品展示中心。在休閑體驗項目中, 田園綜合體注重游人的參與性, 如果蔬采摘、農作物種植、垂釣、喂養小動物、農耕體驗等, 是城市居民回歸自然, 體味“住一天農家屋, 干一天農家活, 吃一天農家飯”樂趣的理想場所, 也是學校進行“寓教于游, 寓教于樂”的科普教育和實踐基地。
建設內容。金陽光生態農業園因地制宜, 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及區位優勢, 采用先進的農業新技術和設計理念、遵循市場規律、以科技前沿和特色產品為突破口、緊緊圍繞田園綜合體核心功能和打造精品休閑農業的目標, 不斷加大投資力度, 彰顯品牌效應。園區內規劃的建筑及附屬用房有智能連棟溫室 (包含農業科普及花卉展廳、生態餐廳、農家樂、特色餐飲、室內水上樂園) 、日光溫室采摘大棚、拱形果蔬采摘大棚、農業農村生活體驗用房和農耕文化博物館、養老養生移動式休閑木屋、3A級木結構公廁、移動式木屋和集裝箱房為主的特色小吃街、集裝箱特色民宿、游客服務中心、會議活動中心、物業及管理用房、蒙古包、秋千長廊、環形健身步道, 室外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路徑、乒乓球活場、攀巖健身區及拓展訓練項目、出入口廣場及停車場、冷藏冷凍庫、沼氣池等。金陽光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努力使觀光農業與旅游業融為一體, 成為農民增收新的突破點。
農業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農村傳承了中國的主要民俗文化, “桃花源”更是中國文化氛圍里關于生活居所的完美典范。發展先進的創意農業, 打造集人文、環保、美麗、文明、休閑于一體的特色田園綜合體, 為百姓提供一片“世外桃源”, 充分享受忙碌生活之余的那份舒心和愜意, 品味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 不僅滿足城市居民對生態旅游和鄉村體驗的需求, 也為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 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打造堅實的基礎。(作者:黃得志 邵旭平 郭春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