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在于特色產業的選擇、培育與導入,中機院通過“特色小鎮開發運營平臺”和“特色小鎮孵化器”,提供特色產業孵化服務,把握特色產業發展路徑,遵循特色產業選擇六大原則,“橫縱聯合”與“內外合力”結合,培育和運營特色產業,實現從“引”到“留”到“聚”,從而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生態圈形成。
小城鎮、小鎮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對上承接大中城市的功能疏散,對下對接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特色產業,特色產業集聚則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支撐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研究城鎮的產業特色,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減少產業支撐與城鎮建設的滯后效應。
中機院認為特色小鎮要堅持“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小鎮經濟到小鎮的發展,最終實現產鎮一體、協調發展,為中國特色小鎮提供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支撐。但特色小鎮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產業體系,而是聚焦某個優勢產業,確保這一產業在小鎮中的獨特及主導地位,圍繞其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是激活小鎮經濟,促進小鎮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小鎮的建設重在特色產業培育
(一)特色產業真實有效的落地發展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前提
產業發展,帶來的是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產業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城鎮發展的背景與推動力。以特色產業本身為基礎,在縱向維度上,往上向研發延伸,往下向應用、營銷、管理、服務延伸;在橫向維度上,與旅游、教育、會議等泛旅游產業廣泛融合,實現全產業鏈聚集,形成小鎮產業結構,從而構成人口與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礎,這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由于小城鎮產業要素支撐不足,產業發展非常困難。
(二)特色產業帶來的人口聚集是新型城鎮化落地的基礎
特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長期居住型就業人口,泛旅游產業的發展聚集的是中短期流動性人口以及部分服務產業人口。人口的聚集必將產生生產、生活、休閑、娛樂、居住、教育、醫療等多種需求,由此便催生了商街、商業綜合體、居住社區、度假社區、學校、醫院、銀行等系列生活配套設施以及公安、工商、市政等政府公共管理服務機構的產生,形成了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健全、城市管理人性、相關政策合理完善的宜居環境。
二、特色小鎮發展首先要做好特色產業的選擇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國家與地方有關特色小鎮培育政策中,均對特色產業做出了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特色小鎮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向做精、做強發展,并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手段,推動產業鏈發展思維,促進以產立鎮、以產帶鎮。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要堅持夯實城鎮產業基礎,挖掘本地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三最”特色產業,做精做強主導特色產業,打造具有持續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獨特產業生態。可見,特色產業對特色小鎮的發展至關重要。那么怎樣進行特色產業培育呢?
(二)特色產業的發展路徑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經歷科學選擇、合理規劃、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輻射,最終提升到產業品牌的發展路徑。
產業選擇——科學論證進行選擇,重在尊重現實基礎、尊重市場需求;
產業規劃——把握產業發展戰略,重在空間布局規劃、分階段發展目標;
產業培育——發展壯大核心支撐,重在龍頭企業的招商和培育、產業鏈的打造;
產業集群——強化產業輻射帶動,重在圍繞特色產業“補鏈補強”;
產業品牌——增強特色城鎮競爭力,重在產業文化和整體形象。
從整體上來看,林峰博士認為特色小鎮的產業培育還應包括泛旅游產業的培育,旅游是通道,泛旅游是基于旅游通道所形成的各種“產業+”,以旅游消費需求為驅動力形成產業集群。在旅游產業融合背景下,依托于旅游產業并通過旅游產業的延伸發展帶動產業群發展。
(二)尊重本地發展和市場需求才能更好地選擇特色產業
就特色產業選擇而言,綠維創景認為,各級政府應尊重本地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加強創新驅動,促進特色產業領先發展,并通過產業規劃進行產業導入與培育。
特色產業選擇應滿足以下四大要求:第一要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第二要接近市場;第三是關聯性強;第四是易于形成規模化的結構。在特色產業的培育中,應應用集中突破的產業鏈思維,用核心產品帶動產業鏈結構,再借由人才、技術、資金、開發、信息等資源的導入來構建全產業鏈體系,進而培育規模優勢產業。
特色小鎮的發展首先要做好特色產業的選擇工作,目前全國各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亂象普遍存在,很有可能會產生惡性競爭。因此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應以客觀的眼光尊重本地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以敏銳的眼光和科學的思維把握產業發展前景;以超前的眼光突破傳統深化改革,加強創新驅動,促進特色產業領先發展。
在城市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理論的基礎上,綠維創景結合市場與科學機制,提出了以六大原則引導的多層指標選擇體系。
特色產業六大選擇原則
適應原則——要與小鎮發展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適應市場;
特色原則——特色要明顯,優勢要突出;
關聯原則——產業關聯度要大,經濟帶動性要強;
創新原則——創新能力要強,技術進步要快;
生態原則——要平衡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需求原則——產業的現實市場需求要大,未來需求潛力可觀。
根據以上六大原則,從產業本身發展層面及外部市場導向層面,給出了特色產業選擇的七大指標體系——產業發展基礎、產業關聯度、技術創新性、產業特色性、產業環境影響、市場需求、外部支撐。根據該指標體系,采用專家評分法與客觀數據賦分法,通過加權計算得到特色小鎮各產業的總分,得分最高為最佳,最終選取出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
三、“橫縱聯合”“內外合力”結合,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生態圈形成
“集中突破”和“規模優勢”是特色產業培育的兩個基本發展思維。
“集中突破”是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小鎮的特色產業選定之后,就要遵循特色小鎮的培育要求,將主導產業做精、做強。先采取“集中”策略,重點突破,將戰略的注意力集中于產業鏈思維上,挖掘深加工潛力,延伸產業鏈條,把特色產業逐步做精、做強,發展產業的核心優勢。
“規模優勢”則是特色產業穩定發展的保障。規模效益是在產業發展基礎上,全面提高“低成本生產優勢”和“低成本運作優勢”,在產業研究、產業應用、產業服務、產業營銷方面形成集群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規模優勢,保持競爭優勢,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
(一) “集中突破”的產業鏈發展思維
特色產業的產業鏈可以比作是特色小鎮的線形核心,核心的重點在于產業主體項目的培育,在“選得準”的基礎上還應重點突擊,保障其“立得住”“長得大”。
“選得準”就是要找到符合產業的整體發展戰略的最適合的項目/企業種子;“立得住”就是要重點培護,保證龍頭項目/企業能夠在小鎮扎根,做到本土化運營;“長得大”就是要最優化成長,能輻射帶動新枝,也具備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效益。
產業核心產業鏈的完善發展,就要梳理產業鏈思維,強化產業鏈配套,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
(二) “規模優勢”的產業集群發展思維
特色小鎮的產業集聚不同于一般的區域產業集聚,特色小鎮的產業集聚是要形成一個在核心產業支撐下的融研發創新、文化創意、成果轉換、體驗應用于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特色產業生態系統。“規模優勢”主要有“橫縱聯合”“內外合力”兩種實現方式。
1、橫縱聯合
特色產業的規模發展優勢除了自身“縱向”產業鏈的壯大完善外,還要在“橫向”完成資金、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挖掘歷史人文要素的集聚,充分體現特色小鎮的創新導向,推動經濟要素與人文歷史要素的高度契合,融合產業鏈和創新鏈于一體,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增強區域內生發展動力,從而保證特色小鎮的特色化、創新化和可持續性發展。
2、內外合力
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不同于產業園區,更具有開放性和系統性。一方面對外通過與創新網絡的連接,可以將最新的產業創新信息、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甚至創新人才源源不斷的引進到特色小鎮來,推動產業生態圈的實現。另一方面,對內通過協同機制推進特色產業創新戰略平臺的建設,不斷完善特色小鎮企業主體的創新合作交流機制,促進信息和成果的互通共享。通過內外合力推動產業生態系統的創新增長極。
通過“橫縱聯合”“內外合力”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生態圈的形成,進而將實現特色小鎮產業功能、創新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現代社區功能的有機融合。
四、特色產業運營應實現從“引”到“留”到“聚”
(一)特色產業的服務平臺運營架構
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還要有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要在“縱向”、“橫向”產業集聚的發展戰略下,注重從土地空間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能力提升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運營平臺架構,從企業需求出發,匹配高效、便捷的產業服務,健全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格局,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特色產業的運營服務是以招商運營(企業)為核心,融合了投融資平臺運營(資金)、資源平臺運營(技術)、人才服務運營(人才)、互聯網服務運營(信息)等的一個多元化運營體系。
(二)從“引”到“留”到“聚”的高品質可持續運營
1、抓好招商服務平臺建設
圍繞特色產業的發展目標,完善政府主體、上下聯動、激勵推動的招商促進機制,開展全程跟蹤服務。
一是建立項目引入評審機制。建立由牽頭政府領導、招商、發改、規劃、國土、環保、財政等多部門參加的招商引資項目聯合預審會議制度,并對重大項目施行專題協調會的方式解決。
二是建立和完善項目促進機制。建立牽頭人和各部門負責人參與的重點招商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重點解決項目引進和實施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確保招商項目順利落戶。
三是建立促進工作監督機制。目的在于通過督查對影響落地和實施的人、事進行責任追究,并對創新工作思路行為進行鼓勵,確保招商項目順利落地。
2、抓好投融資平臺建設
依托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直投基金、政府引導子基金、產業基金等方式,打造產業發展金融平臺,助力特色產業的產業聚集。一方面,為需要資金支持的企業,提供方便優惠的融資渠道和金融服務,助力企業發展,推動產業落地;另一方面,扶持產業研究領域,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從技術創新的角度,推動產業的發展。
3、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
確保公共資源交易公開、公平、公正,實現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專業化、效益最大化,應推進特色小鎮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主要包括農村產權流轉(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四荒”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等)、環境能源交易(節能減排技術等)。
4、人才服務平臺建設
人才是特色產業發展的智慧力量,應充分發揮人才在特色產業中的支撐作用。政府應鼓勵和支持搭建人才服務平臺,實施“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做好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服務工作。
人才引進方面,可通過搭建人才引進交流大會,與高校合作打造人才庫,并出臺人才引進相關政策,推進人才的“落地生根”。人才培育方面,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特色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深入分析基礎上,對產業發展下的人才新需求進行思考,從而針對性的對產業人才進行培養和提升。人才服務方面,各項配套和支持需同步,尤其是住房保障和福利待遇保障,可針對人才的貢獻率設立人才扶持資金。
5、智慧服務平臺建設
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借助科技來動態跟蹤規劃、投資、建設、運營情況,搭建以產業大數據為核心的智慧服務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挖掘技術、GIS技術搭建特色小鎮網,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和運營提供智慧服務。
中機院根植于16余年的規劃設計服務及多元化的合作伙伴的積累,通過“規劃設計、EPC建造、旅游運營、投資融資、人才與培訓”五大事業部和“合伙、合資、戰略合作”三大業務合作方式,匯聚數百家金融、投資、開發、運營及服務機構,以后端導入前端的方法,通過“頂層規劃設計—投融資規劃設計—全要素招商大會—建設規劃設計—EPC建造—開業引爆經營—托管輔導經營—成功業績移交”全程孵化模式,實現平臺合作伙伴在旅游與特色小鎮開發全鏈結構中的協同作戰,完成交鑰匙、交團隊、交現金流的孵化服務,打造“旅游與特色小鎮開發平臺”,為特色小鎮開發建設及落地運營提供全產業鏈全程聯合孵化服務和一攬子解決方案,為特色產業的選擇、培育和導入提供平臺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