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火車站、高速公路出口,還是在城區主要路段,電子顯示屏或巨幅廣告牌上,都打出了“××工業園歡迎各地企業投資建廠”、“××工業園隆重招商”等大型廣告。
截至2013年底,全國擁有482家國家級工業園區,其中高新區114家、經開區215家、出口加工區63家、邊境經濟合作區16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的GDP合計13萬億元,占全國GDP近1/4;合計工業總產值35萬億元,超過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3;合計上繳稅收為2萬億元,占全國上繳稅收的近1/5。
以1984年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掛牌建園為標志,中國工業園區建立迄今已30年。30年之后,產業園區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一、產業園區面臨的困惑
困惑1:地方債收緊,上游被卡住脖子
2014年9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43號文”)中明確指出,第一,地方債務要鎖定存量,只減不增;第二,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并進行財務公開;第三,擬定償債順序,相當于為地方政府資金建立財務制度。
該文件的出臺,為地方負債開發土地的模式帶上緊箍咒。因為對于開發區來說,其原有的開發模式是以政府為擔保,負債經營、滾動開發,而43號文的出臺,相當于切斷了這一模式的資金循環鏈。
困惑2:外企遷華退潮,考驗內生發展能力
根據統計,1996年,全國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旅游度假區近百余個,省級開發區四百多個,其他鄉鎮級開發區則有近萬個之多。因此,開發區的資金大循環模式不斷在各地復制上演,財政壓力陡增,相關的征地拆遷、房地產開發問題也一一突顯。2003年,中央政府對這股熱潮進行了整頓清理。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全球產業向中國大規模遷移的浪潮逐漸退去之后,招商引資遂成無源之水。與外資產業向中國遷移放緩相對照的是,制造業開始向東南亞的越南、緬甸、孟加拉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區遷移。
以產業遷移的風向標輕型消費品制造業為例:越南在2011年取代中國成為耐克的最大生產基地,阿迪達斯2012年宣布關閉在中國的唯一工廠。電子制造業巨頭三星,也在2014年春天開始在越南建設其最大的手機生產工廠,預計2015年三星一半的手機將出自“越南制造”。
在此背景之下,開發區招商引資的模式顯然難以為繼。而誤判形勢、未能預估到產業遷移浪潮退潮的一些開發區,則陷入沉重債務泥潭中難以自拔———唐山曹妃甸即是其中的典型。
我國工業園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發展戰略不清晰,規劃不合理。國內部分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趨同、同質化競爭激烈,造成社會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工業園區發展評價指標片面重視招商引資數量、產值、出口額等數量指標,輕視內在競爭力、發展可持續性、創新能力等質量指標,助長了工業園區粗放型發展。
二是工業園區整體競爭力較弱。園區企業之間分工與協作不多不深,產業鏈分工很少,企業處于獨立運行的狀態,或者只是在低層面、低水平上進行,園區無法獲取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外部規模效應。
困惑3:一方面空城現象日益顯現,一方面土地制約發展
一些在開發區建設熱潮中誕生的開發區,實際上并未將產業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而是大肆圈地,興建各種各樣的開發區,再以政府財政為擔保貸款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招攬能快速看到效果的房地產企業、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等。結果是,開發區內越來越多的樓房、工廠拔地而起,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空城誕生,更有大量土地荒廢,最后地方債務高筑。
粵東某縣級市或許就是一個“范例”。據媒體報道,近幾年,這座經濟并不發達的城市,正力圖將位于原縣城南面的東海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當地新城區,而引入房地產開發商,則被視為拉動新城建設的重要手段。然而,新區里已經建成的高層商品房樓盤大多是夜晚燈火闌珊、白天車馬稀少的“空置樓”,以距離該縣政府辦公樓僅五分鐘車程的“某某鳳凰城”項目為例,雖然2012年就開始銷售,但直到如今,該樓盤的5幢高樓晚間亮燈的房間也寥若晨星。
而在天津南港工業區,卻出現了另外的問題,土地問題成為了制約南港工業區發展的瓶頸因素。目前,該工業區東區項目用地告罄,西區也已基本擺滿項目,除重化項目外,其他主導產業項目用地非常緊張。
造成開發區土地利用出現問題的原因包括規劃布局不盡合理、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低以及工業投資項目質量不高等。
困惑4:“招工難”“用工難”人才不足成普遍問題
目前諸多工業園區存在“招工難”的問題。隨著落戶企業的增多,伴隨而來的用工量也顯著增加,企業“用工難”問題日益凸現。“用工難”問題已影響了產業園區企業的發展,也阻礙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步伐。由于招工難,達不到用工要求,導致部分企業不愿進駐園區的案例屢見不鮮。
例如天津開發區(南港工業區),工業區一直以大項目、好項目支撐發展,招商引資是開發區的優勢所在,也將長期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工業區科技創新和創業氛圍不夠濃厚和活躍,人才、智力、技術等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卻存在不足,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有待加強。
困惑5:園區在建設中不計資源環境成本,造成環境污染
由于配套支撐體系不健全,在片面追求GDP的影響下,部分工業園區在建設中不計資源環境成本,追求短期利益,以致引發環境污染備受詬病。
中華環保聯合會2010年對18家工業園區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包括國家級園區2家,省級7家,縣市級9家,18家工業園區均存在污染問題,其中水污染100%;大氣污染14家,占78%;固體廢棄物污染3家,占17%。
長期重經濟輕環保的做法,早已使工業園遍體鱗傷。要解決園區污染的問題,須正視目前存在的問題,園區污染治理和環保管理,兩手都要抓。
二、聚焦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自2002年國土資源部清理整頓工業園區以來,全國8000多家園區被砍掉6000家,使得大量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向中等及以上城市聚集,傳統的低成本、落后產業園區開始向高新科技和國家化道路轉型。
中國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也表示,在當前土地和人力成本齊上升的背景下,低成本發展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在這一背景下,需要通過選擇產業、釋放農村集體土地、園區民營化、扶持中小企業、園區國家化、智慧化等方面進行轉型和升級。
產業園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院建議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突出質量效益。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的發展需進一步深入理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內涵,同時關注整個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升級。堅持政策正向引導和要素反向倒逼并重,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找準轉型升級突破口,做大存量,做優增量,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二是突出生態環保。堅持改造與提升并舉、監管與規范并重,嚴格執行新《環保法》,排水、排污、供水等各類管道及污水處理廠充分使用。聚焦到根源,合理選擇工藝首當其沖。針對工業園區產業結構復雜、廢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種類多、污染負荷排放強度高、水質水量變化幅度大等特點綜合考慮處理工藝的選擇,避免出現處理量不足、處理效果不佳的情況。而針對園區環境治理特殊性,還應加強商業倫理的建立,力爭實現政府與企業雙贏的局面。
三是突出有效投資。堅持把空間拓展作為“項目落地”先導性、基礎性工作來抓,實施精準招商做優“增量”,強勢推進項目建設拉動有效投資。同時,做好產業鏈研究,多引進產業龍頭項目,扶持潛力較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促進落地企業間建立有機聯系,形成集聚效應。
四是突出氛圍營造,以環境優化保障轉型升級。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健全完善企業監管機制,規范企業發展行為,強化安全生產,合力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為園區轉型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