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影響,也是應對新時期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我國物流業正在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在“新常態”下我國物流業呈現出五個發展新特征:
一是行業進入溫和增長階段。物流業結束了過去10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到9%左右。預計未來一段時期,社會物流總額和物流業增加值增速將維持溫和增長。在溫和增長階段,長期掩蓋在高速增長下的一系列問題開始浮現,倒逼行業加快轉型升級。
二是資源要素進入高成本時代。物流用地依然緊缺。2013年,全國工礦倉儲用地21萬公頃,僅增長3.2%,低于國有建設用地供應增長幅度。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抽樣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物流地價普遍超過80萬元/畝。燃油價格高位運行,2013年汽油價格比2009年上漲了三分之一左右。
企業勞動力成本年均上漲幅度在20%左右,企業“員工荒”現象較為普遍。同時,環保成本逐步顯現。2013年,國務院發布“史上最嚴厲”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多地出臺車輛限行政策,并有逐步擴散趨勢,極大地影響了城市貨運車輛通行。資源要素成本持續走高,依靠資源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式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三是內需成為增長主要動力。近年來,與內需相關的社會物流需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今年一季度,快遞企業業務量未來一段時期仍將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電商物流迎來重要發展機遇。2013年,網絡購物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8%,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2.57萬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超過4500億元,同比增長27.6%;移動購物市場超過640億元,同比增長140.8%。
四是整合與創新助推轉型升級。物流業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整合,這也是現代物流業區別于傳統運輸、倉儲行業的主要特征。當前,創新驅動已經成為我國物流業的重要支撐,領先物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集成創新、制度創新,打造戰略競爭新優勢。如順豐速運、海爾日日順等物流企業都在創新發展和服務模式。此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給物流業帶來了重大變革和新的挑戰。專業化、一體化、個性化的物流模式創新,引領企業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
五是物流基礎網絡初步成型。根據“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到2015年,我國綜合交通總里程將達到490萬公里。2013年末,我國公路總里程達435.6萬公里,已經接近“十二五”期末450萬公里的目標。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3萬公里,與“十二五”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今年以來,國家提出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推出了8000億元的投資計劃,鐵路建設正在進入集中釋放期。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將基本完成,運輸結構逐步均衡,為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物流園區有效推動產業集聚,引導物流節點布局,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去年出臺的《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確定了29個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和70個二級布局城市,為物流園區加快網絡化發展制定了基本藍圖。
未來物流業將進一步在交通、市場準入、發展模式、組織方式、市場拓展空間等方面進行創新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