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驕人業績,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然而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資源消耗、環境破壞、失衡發展、粗放增長的低端模式取得的,中國急需一種集約增長的高端模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要素或者一個產業形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文化也可以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或一股治理力量參與國家治理。
當前,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文化可以支撐經濟發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提高經濟的發展質量,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經濟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
其次,文化資源和文化創意的產業化誕生出文化產業形態,并發展為一個重要產業,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高級化發展,文化產業對于國家經濟總量的貢獻在不斷增大,同時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對外貿易可以促進出口增長,展示國家綜合實力。
再次,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氣質,蘊含著民族精神,推動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國家形象和品牌影響力。
最后,文化具有理念引導功能,理念是一種關鍵的發展力量,理念引領發展方向,理念引導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正是一種改革創新的文化引導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這種文化發展成為一種正能量的理念,引導國家的健康發展。
經濟轉型發展的訴求,一方面強調發展的經濟質量,另一方面也要賦予發展的文化含量。因為經濟具有一維性,追求經濟目標必然帶來排序問題,而排序的結果是總有排在后面的,導致區域的發展差異、社會的階層分化、人民的貧富差距,而這種局面是很難構建所謂的和諧社會的。而文化具有多維性,文化是作為個性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間難于比較,每種文化追求都具有適應的價值最大化,因此文化共存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倡導文化共存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當一個國家越來越追求多元發展的目標時,經濟轉型發展的壓力會得到適當的緩解,因為不是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體現國家的進步,國家發展對于經濟的依賴性在減弱,在向文化社會的過渡過程中,經濟對于一個國家動員社會力量的功能越來越弱,很多社會資源的配置可以越來越依賴于文化的力量。因此,文化對于經濟轉型發展的意義一方面在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高級化發展,另一方面在于降低經濟發展的目標,使得經濟發展能力與發展目標相匹配,發展效果與發展目標越趨一致。
文化要達到以上的目標,必須借助產業化的方式,這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運行已籠罩在經濟模式(市場思維)里,產業化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運行的主要工具,而且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工具,因此,文化借助產業化方式可以快速發展,也才能與經濟社會融合對接,進而達到文化間接或直接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如此,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成了經濟社會轉型的最佳途徑。
燕園東方文化資源交易平臺在國家大力扶植的“互聯網+”產業大背景下,得到了濰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我平臺是創新型的文化資源流通平臺,是北京大學文化與金融研究課題的重點支持項目與試點性實踐項目,也是濰坊市在文化藝術金融融合方面的首塊試驗田。
我們旨在將平臺打造成為凝聚互聯網、文化與金融三大創新要素的新旗艦。以濰坊為基地,立足山東,面向全國,建設成為業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資源流通集聚區和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