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養老問題逐漸凸顯,傳統養老模式已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文章對我國智慧養老發展的新思路進行研究,隨著互聯網產業的不斷升級,“互聯網+”正在向智慧化、智能化升級,傳統養老產業也向智慧養老轉型,智慧養老將成為養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推動力,經濟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0引言
人口老齡化給長期確立的社會規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生育率持續下降和預期壽命延長對代際交流、公平和政策制定提出了深刻的問題,并以未知的方式推動勞動力、資本和貿易的流動。聯合國已經將這種現象描述為普遍現象(這是一種全球趨勢);前所未有(從未以前世界目睹過這樣的變化);持久(這是一個可能的永久變化);深刻(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我國老齡化問題也極為嚴重,我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是唯一一個老年人過億的國家,是發展中國家老齡化水平最高的國家。
2017年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意味著智慧養老已經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老年人口已達2.2億,占總人口的16.1%,遠超聯合國“10%即為老齡化社會”標準。同時,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養老問題也逐漸凸顯。傳統家庭養老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需要養老產業進行供給側結構來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動,實現養老產業供需平衡,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通過巧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可解決養老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既滿足老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又可以使養老社區和機構的管理更加完善和科學[1]。隨著互聯網產業的不斷升級,“互聯網+”正在向智慧化、智能化升級。傳統養老產業也向智慧養老轉型,智慧養老產業將成為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推動力,經濟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1全面理解智慧養老的內涵
智慧養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結合傳感器,能夠實現家庭、社區、社會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滿足老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推動養老產業智慧化升級,實現養老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智慧養老的本質是用人類智慧驅動養老產業發展,智慧養老是未來養老產業的高級形態。
當前,異地養老,以房養老,候鳥養老等新的養老模式不斷涌現,但依然以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3種傳統的養老模式為主,然而這三大模式都有很大問題。家庭養老存在安全隱患,專人照顧費用過高,子女因忙于工作有心而無力照顧老人、生活圈狹窄等問題。社區養老存在老人消費意識不足,服務提供商在運營初期存在嚴峻的生存問題。機構養老存在難以實現老人個性化需求,隔斷老人和家人的情感紐帶的問題。而“智慧養老”運用現代信息科技,克服傳統養老模式的困難和問題,以更具智慧的方式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傳統養老產業的轉型升級。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是指創新事物在社會系統中擴散呈S曲線。創新擴散分為知曉、勸服、決定、確定4個階段。每一產品領域都有先驅和早期采用者。之后,逐漸有更多的消費者開始采用該創新產品,于是產品銷售達到高峰;當所有消費者都采用該產品時,銷售額開始降低。現階段,智慧養老產業作為養老產業的新生事物,還處于初級階段,即知曉階段。主流市場參與企業多、規模小,但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根據《行動計劃》規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建立100個以上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智慧養老將逐漸由知曉向勸服、決定階段演進。
2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2.1發展歷程
智慧養老由一些養老理念發展而來。美國和加拿大提出在地養老,強調的是老年人不是在專門的養老機構中,而是在家中或社區內養老,老人可以獲得獨立和幸福的晚年生活。歐盟2007年重點資助環境輔助生活項目,強調為老年人建設一個在家、社區和汽車中生活的支持系統。世界衛生組織推行的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理念,則主要強調預防、積極、獨立和老有所為的心態、行為和社會支持對老年人健康、幸福和在構建老年友好社會中的作用。而智慧養老的概念進入人們視野,最早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提出。按英國生命信托基金的解釋,智慧養老即全智能化老年系統,老年人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但是,這時的智慧養老還只停留在智能養老層面。目前在發達國家,智慧養老有較廣泛應用,極大地改善了養老服務質量[2]。
國內智慧養老起步相對較晚,最早以“數字化養老”的概念由胡黎明在2007年發表的《新型數字化居家式養老社區解決方案》中提出,隨后在2010年開始運用“信息化養老”的概念,2011年出現了“科技養老”概念,2012年又提出了“網絡化養老”的概念,進而發展成了“智能養老”“智慧養老”。近幾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后,學術界開始統一使用“智慧養老”來代替上述概念。目前,國內的智慧養老產品還較落后、服務效率低,嚴重制約了養老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智慧養老發展需要經歷3個階段:語音呼叫化、智能化、智慧化。
智慧養老1.0版——語音呼叫化:20世紀80年代末,基于電話呼叫的“一鍵通”依托語音呼叫系統建立社區服務網絡,服務中心接聽電話了解老人的服務需求后,連接服務商,由加盟企業上門為老年人服務。
智慧養老2.0版——智能化: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廣泛應用,智能養老得到很大的發展。智能養老根據對老人日常起居生活、醫療保健、外出定位、家庭服務、健康監測等的關注和互動,形成一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分類子平臺,所有數據集中匯總并分別傳遞給老年人的子女以及社區。
智慧養老3.0版——智慧化:2012年起,國家開始推進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智慧養老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智慧養老強調運用現代科技技術,以智慧的方式整合各類資源滿足老人的物質精神需求。
2.2智慧養老產業發展趨勢
我國智慧養老呈居家智慧養老為主,社區智慧養老為依托,社會智慧養老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格局。不同的養老模式對智慧養老的需求和應用場景有很大不同。
2.2.1居家智慧養老和社區智慧養老融合,向個性化發展
通過智慧養老的建設,社區智慧養老=居家智慧養老+個性化上門服務。老人足不出戶,就可身處“虛擬養老院”之中,從而實現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融合發展。社區智慧養老在區域上可分為公共和家居兩個范圍,無論哪個范圍,都是在老人平時的生活半徑中,可為老人提供更細致、互動、人性化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系統,社區收集老人健康數據,實現養老信息的實時監測管理。根據大數據平臺建立遠程醫療系統,平臺工作人員實時監測老人身體各項特征數據,及時聯系醫護人員并給出醫療意見。建立私人訂制服務平臺,為老人提供個性化的上門服務。
2.2.2社會智慧養老專業化發展
許多新技術正在廣泛涌現,技術可以幫助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而保持主動和獨立;也有助于協助護理者照顧老年人從事諸如照顧日常保健需要和其他日常生活等活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將越發需要通過技術滿足專業化的養老需求。社會智慧養老借助自身優勢,有效地拓展醫療資源,促進社會智慧養老專業化發展。養老院、養老公寓等社會機構對軟硬件進行信息化改造,建立定位預警、環境監測等系統使護理更加智慧化,通過可視化技術實現遠程探視,使家屬方便了解老人日常護理情況,通過建立專業的醫療團隊、拓展長期持續的醫療資源,使老人養老更安心[3]。
3智慧養老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3.1智慧養老面臨的問題
3.1.1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
養老機構一般是政府公益項目,其提供的服務是低償甚至是無償的。而老人的消費意識正逐漸轉變,但還沒有全面認識到智慧養老的重要性,智慧養老企業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普遍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智慧養老企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四處開花但沒有形成合力,養老服務的可持續性還有待提高,尚沒有大企業進入從而對行業進行有效整合。此外,國家的頂層設計上已出臺不少政策,但實質上智慧養老的補助資金、服務定價等方面仍然未建立完善的制度,然而在產業發展初期、運營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智慧養老產業急需政府完善相應的政策。
3.1.2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
養老產業存在傳統的、低端的無效供給居多,新型的、中高端的有效供給欠缺的結構性矛盾:(1)傳統養老機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層次較低,供給產品只能滿足基本需求,缺乏多樣性。(2)養老產業鏈發展滯后,相關智慧產品的制造商、供應商培育滯后、重復性可替代性較強。(3)養老產業投資主體單一,傳統養老模式以公益性為主,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因為養老產業微利、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等特點,來自社會、民間團體投資的養老服務機構太少。
然而,隨著城鎮化、市場化的縱深發展,潛在的養老服務市場需求將逐漸轉化為有效剛性需求,養老市場需求將呈現井噴狀態。越來越多的受教育程度高、退休金多的中高收入老年人,開始愿意嘗試且逐漸接受智慧養老模式。同時互聯網可以提供新的聯系渠道,幫助老年人與他人交往,從而減少社會孤立,同時也為互聯網提供新的機會。而且中國中產階級人群規模已經達到1.2~2億人,這個群體消費能力較強,愿意支付較高的費用為父母選擇合適的養老服務產品[4]。
3.1.3“以人為本”理念貫徹不到位
根據馬斯洛理論,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亦稱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5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解決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更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現在人民智慧養老產品還停留在智能方面,突出高科技對養老產業的改革,而忽視個性化、專業化、多樣化的全方位需求。無論何時,智慧養老產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老年人而非技術本身,以人為本應成為智慧養老產業要遵循的基本準則,不能為智慧化而智慧化。而且除了物質層面,還需要守望老人的精神家園,現在老年教育、老年娛樂等領域還十分欠缺。
3.1.4新技術使用成本高
智慧養老可以有效解決養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有些智慧養老的產品或裝有智慧養老的養老機構定價過高,讓很多老人望而生畏。現在老人的養老意識還沒有真正改變,對價格仍相對較敏感,一上來就定價過高會拒老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因為成本失去潛在的用戶群體。新技術使用費用對固定收入者來說是一個障礙,尤其是許多農村地區仍然缺乏寬帶連接,能教老年人如何上網和應用新技術的中心更是少之又少。
3.2推動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新事物總是曲折向前發展的。發展智慧養老產業是大勢所趨,亟須化解智慧養老產業現存的矛盾,在經濟新常態下應把握養老產業的客觀發展規律,促進養老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從而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3.2.1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智慧養老配套體系
政府需要在體制機制改革、標準制定、平臺構建等領域做好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智慧養老產業的政策,2017年2月才首次被提出,所以還需要政府出臺后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智慧養老還處于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抵抗風險能力較脆弱,政府應加大財政等相關方面的扶持政策,對智慧養老的參與者給予稅收、信貸優、補貼等相關政策扶持,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源進入智慧養老產業。建設現代化的全國性養老信息決策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加工處理、動態指標分析、個性化推送,為智慧養老產業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可考慮把智慧養老產品、智慧養老機構或合作醫療機構納入到醫保體系中,讓更多老人有“獲得感”。
3.2.2加強技術研發,為智慧養老的發展做好技術支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技推動,養老產業就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多學科方法應用于智慧養老是智慧養老與生俱來的基因,但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智慧養老產業技術創新的難度。應加強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研發與原型測試,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因為智慧養老產業是服務業,要豐富服務廣度和深度,加強終端檢測和售后服務,真正讓老人用得安心,用得放心。
3.2.3拓寬投融資渠道,為智慧養老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養老產業高投入、高風險、低效益、回報周期長等特點,不利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現在,養老設施大多靠政府的財政支出,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機構還很少。拓寬智慧養老投融資渠道,是智慧養老發展的“血脈”。放寬社會資本準入條件,采取公辦民營、政府購買或補助等多種方式,引進合規的企業或社會資本參與到智慧養老的建設中,創造多層次的智慧養老供給平臺和產品,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群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
3.2.4加強面向老人的新技術培訓
雖然現在上網老人不斷增多,但相對上網總人口來說還占少數。智慧養老產品科技含量較高,可考慮對愿意應用智慧養老產品的潛在用戶加強培訓,不必過多介紹理性知識,應著重介紹應用層面的相關知識,例如手機、電腦、智能家居等智慧終端的知識,從而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一些老人對新技術可能會有抵觸情緒,可通過子女或社區工作人員增強老人接觸智慧養老的意愿,營造以智慧方式養老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