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等14部門正式公布了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名單,包括福建(含廈門市)在內的九省市入選。試點地區將通過推進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改革創新,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為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此次入選全國試點地區,將對我省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本地區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多年來,中國內外貿市場規模日益壯大,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表示,近年來大國間的貿易摩擦不是偶發的,傳統外貿持續承壓。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相關產業加快提質升級、優化供需結構、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此舉同時也能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去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促進內外貿一體化,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5月,商務部等14部門決定在部分地區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要求有意愿參加試點的省級地區,由省級商務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編制本地區試點工作方案,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專家擇優確定試點地區。
省商務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福建素有對外開放的傳統。過去五年,福建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元,躍升至全國第四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跨上2萬億元臺階,外貿進出口規模屢創新高,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元,全國份額穩步提升,經營主體明顯壯大。在此背景下,福建積極爭取試點。
對深耕外貿賽道的企業來說,國內市場雖大,但開拓國內市場的不適應性卻普遍存在。
由于國內外產品存在定位差異,外貿產品直接轉內銷顯然行不通。面向國內市場,需要對中國市場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和生產。此外,國內銷售渠道的拓展、交易規則的完善,也是外貿企業拓展內需市場時常碰到的難題。
比如就有福建制衣企業負責人表示,外貿交易使用信用證結算,偶有壞賬,而內銷市場上貨款拖欠情況卻比較普遍,成為企業的顧慮。
“內貿和外貿是在國內外兩個標準體系下進行的經濟活動,企業產品在技術、質量、標準上存在差異,推進內外貿一體化過程中仍然存在一體化調控體系尚需完善,企業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依舊不足等問題。”黃茂興認為,“進一步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質增效,尚需政府、社會、企業等方面多管齊下,協同發力。”
新藍海倒逼轉型升級
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省商務廳會同相關部門編制的我省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全省實施完善法規制度、促進標準認證銜接、培育一體化經營市場主體、打造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優化內外貿發展環境、創新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培養內外貿一體化專業人才等7個方面試點任務,其中“打造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優化內外貿發展環境”作為重點任務。
事實上,嘗試兩條腿走路,福建企業已積極“破圈”。
煮一壺茶、放兩把干果、烤幾顆橘子,與三五好友圍爐而坐……這個冬天,脫胎于傳統民俗的“圍爐煮茶”火爆出圈。新的消費場景也給德化陶瓷產業添了一把火。
三福陶瓷總經理徐金寶真切感受著“圍爐煮茶”的熱度。“兩個多月時間賣出去了之前兩三年的量。”徐金寶說,公司生產的一款白瓷茶壺曾經月銷200多把,現在這一數字變成了單日銷量,前幾年積壓的貨品也都銷售一空,因此他趕忙增派車間人手,以應對飛快加速的生產節奏。
“不少陶瓷企業經此體會到,找到適銷產品,國內市場同樣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曾憲升說,“圍爐煮茶”火熱之下,很多外銷型陶瓷企業開始研究起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希望在國內市場推出受消費者歡迎的陶瓷文創產品和新消費模式。
無獨有偶。近年來搭載社交平臺的東風,一向主攻外貿的晉江傘業抓住新興銷售渠道,著力打造產品爆點,在國內市場頻頻出擊。比如對接上國內電商快速反應的生產模式,如今需求比較急的訂單5天就可以完成生產。而傳統的外單模式,5天只能完成訂單從業務到采購回傳的訂單流程。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內外貿一體化不是“零和博弈”,外貿企業轉到國內市場要找準市場地位、避免同質化競爭,要以新技術、新理念等在相關領域開拓一片新藍海,促進國內消費提質升級。良性競爭將有效促進國內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為國內消費者帶來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