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中景觀綠化設計的引導與約束性內容,梳理了村莊規劃景觀綠化設計研究技術路線,認為突出體現景觀設計的“鄉土性”“功能性”“美學性”是最重要的特征所在。進而以淮北市黃營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為例,從游園、菜園、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等方面,對景觀綠化設計方法與路徑展開探索,以期對“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中景觀綠化設計提供一定的實踐支撐與引導。
一、游園設計
1.1設計原則
特色鮮明,簡潔布局。使用簡潔的幾何圖案,基于美學性的視角,構思具有嚴格的制約關系的幾何圖形要素,提升吸引人的美感;同時,對于整體效果、遠距離及運動過程中的觀賞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較強的時代感。
以人為本,注重創新。村莊小游園規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公園。它應以自然為主線,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使人們能夠獲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使時代氣息和游園設計巧妙地融為一體。
1.2設計方法
游園是鄉村居民社交活動的平臺,是居民聚集活動的場所,更是鄉村人文特色得以延續和發揚的物質基礎。因此,鄉村公共廣場的景觀設計是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規劃必不可少的部分。以黃營村當地果蔬產業為代表,提取棗元素主題,與景觀平面布局、景觀構筑小品相結合,融入當地特色元素,展示地域獨特文化。具體項目節點位于村委會西側,是進村開啟文化探尋之旅的啟程點,場地在發揮其游憩功能性的同時對來客起到文化指引的內涵作用,設計通過布置農耕小品與石桌椅,栽植棗樹為代表的的鄉土樹種,打造一處“賞棗”小游園節點。

圖7 黃營村“棗元素”廣場游園設計
二、菜園設計
2.1設計原則
自然生動,合理搭配。利用規整的墻體分割菜園與花園,菜園風格保持與建筑風格和諧統一,也可以采用自然式籬笆,讓一些藤蔓植物攀爬上面,設計栽種蔬菜時,應注意蔬菜高度、結構和形狀上的平衡,可以種植旱金蓮等宿根花作為點綴,還可以用彩葉蔬菜代替,能夠為單調的菜園添色彩。另外,種植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迷迭香、薄荷等,讓其氣味充滿整個菜園。
簡約樸素,注重經營。菜園需要安靜簡樸的美,結合現代庭院的露臺和戶外廚房等功能區,更是呈現出一種現代化的風格與功能。
2.2設計方法
美麗鄉村建設中美麗庭院“小菜園”為村莊美麗村容村貌增色不少。打造庭院景觀,不僅能夠使農家庭院變美,也可以促進小農經濟,豐富整個村域的風貌,一舉兩得。
該節點分為三塊場地,分別是西北方向的街角廣場——主要針對現狀進行梳理,補充綠化修復鋪裝;西南方向的養老院前廣場——將農耕小品運用到整個節點場地之中,打造可游、可憩的多功能場地,集中展現悠然鄉居的田園氛圍;東側的小菜園——以棗為代表的蔬果種植,結合當地特色農產品,精心設計場地。整體通過棗的置入,將當地棗文化與特色農產品種進游客心中。

圖8 黃營村“美麗庭院”小菜園設計
三、小微公園設計
3.1設計原則
距離適宜,便捷通行。村莊小微公園設計應以老年人或兒童能夠步行到達為宜,功能是為滿足村民休息,利用地位、植物配置、水體等景觀元素營造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休息空間,與宅基地之間有便捷的交通聯系。
推窗見綠,自然協調。小微公園設計應以“推窗見綠”為目標,充分尊重場地特征及原始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創造不同的豎向變化,豐富小微公園的景觀空間效果。按土壤自然安息角設計坡度,利于地表水的匯集、調蓄利用與有組織排放,綠化種植宜做微地形處理并有利于雨水的滲、滯。
3.2設計方法
小微型鄉村公園不同于城市公園。由于其自身具有多方面局限性,例如基層鄉村環境資金及建設模式存在限制、小而綜的集約性等。盡管場地面積局限在幾百到幾千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但在鄉村環境中,需要兼顧多種功能。除了滿足日常休閑、集會、娛樂、體育、文化展示等功能外,小微公園要求公園與村委會、村警衛室、村黨員活動室等組織在統一場地,并要求設置公廁、車位等公共設施。

圖9 黃營村“小微公園”景觀綠化設計
結合現狀水系,清淤治污,并采用曲線臨水游園步道,圍繞現狀水系以綠廊系統為核心打造鄉村小微型公園,沿線種植各類村內常見植物,如棗樹等鄉土特色植物,待到秋季,打造“風包墮朱繒,日顆皺紅玉”的景觀節點場景意象。未見詩文而感其境,打造一處集休閑、游憩、誦棗、生態涵養功能于一體的小微公園。
四、公共綠地設計
4.1設計原則
因村制宜,留住鄉土。利用現有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場地,在對原有地形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及不同地形特點適當進行改造,注重利用和保護現有自然樹木與植被,合理布置村莊公共綠地。彰顯“鄉土特色”,避免照搬照抄城市的景觀綠化設計手法和模式,陷入“千村一面”的俗套。
節約集約,實用優先。節約型景觀綠化設計理念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節約型鄉村級公共綠地,促進鄉村美化綠化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鄉村公共綠地景觀設計要生態優先、實用優先,科學建綠,將節約集約和實用功能貫穿于鄉村綠化的全過程。
4.2設計方法
“鄉土特色”是鄉村級公共綠地的靈魂,因此鄉村級公共綠地要求“小而精,小而特”。運用生態保護、以人為本、鄉土文化的觀點組織景觀,形成“生態優化”“以人為本”的各自特色。同時,注重喬、灌、草二者的結合,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結合,觀花與觀葉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綠化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做到層次有變化、色彩豐富、四季有綠,將“鄉土氣息”留在村內。
具體項目在黃營村一處濱水地塊進行公共綠地景觀設計。設計思路緊扣農耕與棗主題,以村莊特色棗子小品與農耕小品裝飾,配合棗樹栽植,展示“農田山居”的本地化農趣與意境,以地為紙,以樹為筆,水流為墨,棗花開時,花垂碧澗,像畫卷展開版展現“畫棗“公共綠地公園場景。

圖10 黃營村濱水公共綠地景觀綠化設計
結論
基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背景分析,結合學者關于村莊規劃景觀綠化設計理論及實證案例探索經驗,通過實地調研和現狀問題剖析,從村莊游園、菜園、小微公園及公共綠地四個方面,對設計原則與設計方法進行路徑探索,研究結論主要有以下兩點:
“鄉土性”“功能性”“美學性”是村莊景觀綠化設計“三大”特征導向。“鄉土性”是留住鄉村記憶、彰顯地域特色、記住“鄉愁“的設計方法路徑之一,通過仔細分析現狀地形,提煉村莊鄉土特色元素,結合自然地形地貌進行設計;村莊景觀綠化設計應體現“功能性”,根據景觀綠化的功能分類,創新設計手法、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吸引力,避免功利性;“美學性”主要體現在自然景觀的美化、人工景觀的美化以及人文景觀的保護傳承,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部分的自然景觀進行適當的加工、改造和美化,協調建筑與環境間的關系,挖掘合研究當地文化,提取積極、有價值的部分融入村莊景觀綠化設計美學之中。
研究技術路線框架能夠較為全面地完成實證案例設計任務。基于問題導向視角,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總體步驟,在理論和實證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調研等方法,剖析景觀綠化設計現存問題,并針對現狀提出不同方面景觀綠化的設計原則與方法,最終能夠較為良好地完成實證案例設計任務。
創新與展望
研究創新點在于構建“多規合一”背景下實用性村莊規劃景觀綠化設計研究路線,并通過實證案例進行路徑方法探索。城鄉二元結構與城鄉差距問題依然存在,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投資不足,村莊景觀綠化普遍存在“鄉土性”缺失、“功能性”缺乏、“美學性”不足三大問題,且對村莊規劃的景觀綠化設計研究多數停留于政策理論層面。因此,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相結合,按照二者對村莊景觀綠化設計要求,對村莊景觀綠化提出可實施、可操作的路線框架,是具有研究價值意義的,亦是本文的創新所在。
村莊景觀綠化設計涉及范圍較廣,僅通過游園、菜園、小微公園、公共綠地四方面設計方法路徑探索略顯不足。進一步可以通過從入口節點、道路景觀綠化、河湖岸景觀綠化等方面,結合現狀問題剖析與實證案例借鑒,依據實驗框架與步驟,探索其設計方法路徑。
黃營村作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全省美麗鄉村中心村,能夠較為完整地進行景觀綠化設計實踐,然而如何針對一般性鄉村景觀設計,提出更為普遍、切實可行的景觀綠化設計策略仍是重中之重。(作者:宋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