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規劃編制體系中包括哪些規劃?村莊規劃中6大規劃分別為:鄉村空間規劃、鄉村整治規劃、鄉村民居改造規劃、鄉村用地規劃、鄉村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以及鄉村生態保護風貌規劃。
一、鄉村空間規劃
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主要形成空間管控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
規劃應圍繞主體功能定位劃定經濟發展引導分區,依據空間特點差異分級劃定分類治理分區,基于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特點劃定管控分區,因地制宜構建鎮村體系。
空間管治規劃(生態空間)重點是確定縣域需要重點保護的區城,細化鄉村地區主體功能的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提出相應的空間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限制和引導措施。
產業發展規劃(生產空間)基于本縣城的農林牧漁條件及資源稟默條件,明確鄉村產業結構、發展方向和產業進擇重點,尋求差異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定經濟發展片區,構建定位合理,特色突出的縣域鄉村產業體系,制定各片區的開發速設設與控制引異的要求和措施,促進縣城城鄉產業多層次融合發展。
村鎮體系規劃(生活空間)依據縣域內不同規模、職能和特點的村鎮,科學合理地確定村鎮等級體系。村鎮體系一段由重點銷(國家重點鎮或特色小鎮)般鄉值、中心村、自然村四個等級構成,形成以鄉鎮政府駐地為綜合公共服務中心,以中心村為基本服務單元的相對均衡的多村空間布局模式。
二、鄉村整治規劃
依據村莊規模、空心率、區位條件、綜合現狀、周邊資源、市政條件等對村莊進行整治分類,并提出對應整治措施:
一是建筑整治引導;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給水安全、污水處理、雨水排放、桿線改造、垃圾收運和道路硬化等,其中某些村莊;
三是綠化景觀改綠,按照風分區制定鄉村景觀打造的通用導則,對濱水空間、村莊節點空間進行分類引導。
四是安全防災。
三、鄉村民居改造規劃
六大改造房屋類型:保護、保留、重建、改善、整駛、拆除
三大改造措施:整理保護、就地改造;拒不保留、功能置換;沿線修景、重點修繕
四類民居改造詳細設計:傳統民居、50-80年代民居、90年代后民居、新建民居
民居建筑特色管控
四、鄉村用地規劃
根據縣(市)域不同地區的用地適宜性條件、資源開發情況、生態環保和防災減災安全要求、扶貧支持政策等,研究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內的建設用地模式劃定鄉村居民點管控邊界,明確宅基地規模標準,提出農村居民點布局原則,并和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相協調。
五、鄉村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基于農村居民的出行距離,使用類率、設施服務半徑來構建鄉村生活,并通過交通、地形、資源等因素對設施服務半徑影響進行修正和調整,并以適宜的“鄉村生活圖”為依據,統籌配置教育、醫行、商業、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城鄉統籌、因地制宣為原則,確定縣(市)域鄉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電力、通訊防克等備類基礎設施的規模,建設標準和選址意向。
六、鄉村生態保護風貌規劃
依據區位條件、鄉土風情、生態格局、自然肌理、建筑風格等劃定風貌分區,明確各類風貌管控區的建設要求及重點,從田園風光、建筑風貌、山水特色和文化保護等要素,著手制定分區圖則分類引導村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