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性村莊規劃是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的依據。村莊規劃的合法依規編制,是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開發保護制度的前提,對村域內自然資源載體進行可持續利用管制的依據,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空間用途及開發利用限制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利用許可、用途變更審批和開發利用監管等環節,對山水林田湖等所有國土空間要素統一進行分區分類用途管制,有效管制村域內國土空間保護與利用。
實用性村莊規劃是保護特色資源,傳承歷史文脈的需要。實用性村莊規劃能更好的深入挖掘村莊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古茶樹等特色資源, 規劃的合理引導、科學管控,能有效指導村莊健康發展,共同構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村莊。在村莊規劃編制實踐中,因村施策,依據村莊特色,確定規劃類型。
其次為破解鄉村發展面臨的問題,實用性村莊規劃應從單一的人居環境改善擴充到村莊全域空間重構和環境治理、從最初的只關注農業發展問題轉向三產融合發展路徑的探索,同時逐漸強調人在村莊規劃編制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實用性村莊規劃如何編制呢?需要運用“三生融合”、“兩山”理論、“共同締造”三大理念,圍繞“用途管制、土地改革、產業發展、集體資產、農民建房” 等六個重點,基于一張數據底圖和目標定位要求,將下述的9項任務在空間進行具體融合,形成一張藍圖,指導后續的保護開發和建設。
1、空間總體布局:以“管制”和“留白”引導用地布局
管制規則。根據村莊發展的目標和定位,確定村莊需要的農業和建設空間,結合上位規劃的國土空間用途管控要求,確定本村資源要素的國土空間用途,明確農業、建設(村莊開發邊界)、生態空間界限。最后制定資源要素準入和轉用規則,完善村級監測制度。
規劃“留白”。根據產業發展、宅基地、設施配套、生態保護的需求,結合上位規劃需要在本區域落實的項目,確定未來用地需求,通過劃定“定空間,不定用途”、“定空間、不定時序”和“定指標、不定空間”三類留白(不超過村莊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實現規劃“留白”。
用地布局。落實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面積、林地保有量、建設用地總規模等強制性指標要求,根據人口增長與流動規律、村莊分類及村莊產業發展等合理安排全域各類用地的規模和比例,細化與功能結構相匹配的用途結構優化方向。
2、產業發展規劃:一二三產聯動打造現代農業體系
根據村莊資源要素,以農業改革為主線,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建有機結合、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等六大方面轉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帶動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發展。
3、國土綜合整治:以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推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落實上位規劃中劃定的“三線”和土地整治范圍,對村莊土地進行潛力分析,結合村民意愿,將低效、損毀、未利用、污染、退化土地,納入土地整治規劃,通過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復手段,完成村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生態保護修復。落實上位規劃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結合村民意愿,確定生態用地布局和規模。制定生態用地管理規則,對生態退化、失調、供給能力下降的區域,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等綜合措施修復村莊山水林田湖草。
4、村民住房規劃:以新型信息模擬分析手段助推農房建設管控
根據現在村莊宅基地短缺等問題,采用人口預測法和宅基地“偏離度”分析法,落實“一戶一宅”制度,運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手段,完成村莊住宅合理布局;針對農村住房風格各異問題,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進行現狀實景模擬,確定新建住宅風格;最后形成宅基地布局圖和住宅高度、面積、樣式等,支撐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發放。
5、集體資產盤活:圍繞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盤活集體閑置資產
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制度,盤活集體閑置資產。需對村域內集體資產進行清查,摸清資產數量及開發價值,采用村集體統一開發或村集體與專業旅游公司共同開發的管理運作模式,結合出租、入股等多種資產流轉方式,切實改善村民收入。推廣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盤活利用閑置廢棄資產,實現資源資產化。
6、設施配套規劃:著力補齊城鄉一體化配套設施短板
道路交通規劃。根據現狀情況,村莊道路未硬底化的全部硬底化,并確定道路等級,走向和寬度;有條件的村莊全部通客車,基本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逐步實現“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機制,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脫貧致富提供保障。
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規劃。根據村莊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安排,結合此次疫情和村莊實際情況,醫療衛生設施采取分級分類布局,教育、文化、體育、養老等配套設施,采取新建與改建措施,合理配置與利用空間資源。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環衛工程等基礎設施需統籌考慮布局,建立基礎設施網絡,打造健康社區(鄉村),實現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防災減災規劃。根據村莊現狀情況,結合最新技術,全面清查高陡邊坡、獲取危巖體空間數據和快速摸清突發塌陷等地質災害和洪澇隱患,并劃定影響范圍和安全防護范圍,提出綜合防災減災的目標、預防和排除措施以及防控設施與場所,并明確設施的規模和布局,實現查災、防災、減災和救災一體化管理。
7、人居環境整治:以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根據村莊實際情況,以“拆除、治理、整治”為實施手段,對生活垃圾亂放、生活污水亂排、建筑構建物和電線亂搭等“臟、亂、差”現象進行全面清除與整治。同時,解決農村如廁難問題,分級分類實施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和全面開展生活垃圾治理,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三方“共建共享”模式。
8、文化風貌規劃: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及鄉村特色風貌塑造
結合上述現狀調查報告和實施評估結論,完成歷史文化遺存價值評估,制定歷史文化保護策略。對現存物資文化遺產,劃定保護界線,采取修繕、整治等多項措施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通過建立數據檔案、設置紀念館等;對未被列入遺產保護名錄的,提出補充申報建議;同時加強村莊風貌管控與引導。
9、近期建設行動:從發展需要和迫切訴求出發制定近期項目庫
根據上述產業發展、國土綜合整治、村民住房規劃、設施配套規劃和文化風貌規劃,梳理規劃期內需要落實的建設項目,根據迫切需求程度,確定建設項目時序,標注資金來源和建設主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