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的重大工程項目,也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長沙市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城市更新的部署要求,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導支持下,堅持把城市更新作為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創新、統籌推進,著力解決好大城市發展中改與建、拆與留、新與舊等方面的突出矛盾,推動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正確處理“改與建”的關系,以問題導向引領空間布局優化
在城市更新中,精準把握“改與建”的邏輯關系和實踐路徑,才能更好地體現城市肌理。我們堅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堅持調優增量與提質存量并重,統籌推進老城區改造與城市新片區建設,有力有序推動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優化,著力治理“城市病”。
一是全面體檢、找準問題。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堅持“無體檢不項目、無體檢不更新”,立足長沙實際,建立了城市體檢評估信息系統和103項體檢指標體系,完善了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全方位、多途徑采集城市綜合指標數據,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精準查找“城市病”,精準開出治理“處方”,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精準指導。連續3年,長沙市入選全國城市體檢樣本城市。
二是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根據城市體檢發現的城市空間布局、生態宜居、健康舒適等方面的問題短板,合理確定城市更新的重點片區、重點板塊,科學編制“一規”(長沙城市更新專項規劃)、“一圖”(長沙城市更新地圖)、“一庫”(長沙城市更新數據庫),明確了主城區“一線多區數點”的城市更新空間總體結構。同時,出臺了《長沙市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實施意見》和規劃、土地、財稅、金融、征收等配套政策,構建了城市更新“1+N+X”制度體系。
三是優化機制、強力推動。市級層面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全國率先成立城市人居環境局,組建城市人居環境創新研究院,加強全市統籌,促進協同聯動。每個重點更新片區明確1名市領導掛帥、1個區政府作為工作主體、1家市或區屬國有企業參與,建立了“一周一調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講評”工作推進機制,確保城市更新各項工作有力落實。
二、正確處理“拆與留”的關系,以繡花功夫改善人居環境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在城市更新實踐中,我們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摒棄大拆大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堅持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適應市民新需求,持續優化城市人居環境。
一是分類施策補短板。以補足城市功能短板為重點,聚焦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確定了“全面改造、綜合整治、功能完善、歷史文化保護”4種城市更新的模式: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產業結構、改善城市面貌有較大影響的項目,堅持以“改”為主,采取全面改造的方式推進更新;對棚戶區、城中村、危舊房改造以及違法建設較多的街區微改造等項目,堅持以“拆”為主,采取“留、改、拆、補”等綜合整治的方式推進更新;對城鎮老舊小區,堅持以“補”為主,采取完善功能的方式推進更新,重點補齊養老、公共衛生、體育、通信、物流等公共服務短板;對歷史遺存豐富的棚戶區以及歷史遺跡保護修繕等項目,堅持以“留”為主,做到整體修舊如舊、局部修新如舊、細節修舊如新。
二是健全標準提品質。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要求,制定出臺了《長沙市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實施技術導則》《長沙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定》《關于規范住宅開發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意見》等一系列城市更新技術導則、宜居標準要求,以精細精致精美的更新標準推動城市更新品質持續升級。近三年來,全市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09個,建成“15分鐘生活圈”438個,新改擴建農貿市場134個、生鮮門店107個,新增公共停車位10.4萬個,人行道781公里,自行車道914公里,健身步道133.8公里。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徹底告別“設施老化、功能不全、環境較差”的狀況,市民步行15分鐘即可享受到養老、托幼、教育、醫療等14類公共服務,老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三是創新方法增實效。在工作方法上,探索形成了具有長沙特色的城市更新“六步工作法”(即開展城市體檢、完善機制體系、提出項目計劃、推動項目實施、評估治理效果、發布宜居指數),實現城市更新全周期、全過程閉環管理。在實踐中,持續強化城市更新評估問效,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手段,搭建了“智慧人居”信息平臺,對城市體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房屋征收等工作實行集成化動態監測,實現城市人居環境“診斷、治療、復查、監測、預警”智能化管理,并建立宜居指數評價制度,發布了《長沙城市人居環境指數藍皮書》。“六步工作法”得到了聯合國人居署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推介。在融資創新上,積極引進央企、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拓寬多元化籌資渠道,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高標準打造了圭塘河等一批城市更新示范項目。近五年來,長沙先后投入資金1101億元,完成棚戶區改造面積1376.61萬平方米,10.38萬戶、近40萬棚戶區居民住上了新居。棚戶區改造連續三年獲國家表揚激勵。
三、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以傳承創新彰顯城市文化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城市更新中,我們注重打撈城市記憶,傳承城市基因,塑造城市個性,充分彰顯“老長沙”的底蘊和“新長沙”的氣質。
一是注重保護歷史遺存。長沙是唯一歷經三千年而城名城址不變的歷史名城。我們在不改變城市肌體肌理、街巷格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先后對14個歷史街巷3840畝歷史街區實施有機更新,建設歷史文化步道約70公里,保護修繕了程潛公館、時務學堂、金九故居、九如里等80多處歷史文物和歷史建筑,設立長沙非遺展示館,為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修繕改造后的太平老街、坡子街等歷史街區成為備受歡迎的網紅打卡點。
二是注重傳承地域文化。長沙作為湖湘文明的發源地,湘繡、花鼓戲等傳統藝術和工藝品帶有鮮明的湘楚文化特色。我們將這些傳統的湖湘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通過現代設計手法與材料選用,結合城市“雙修”和街角公園建設植入城市雕塑、文化墻、文字碑等文化元素,以全新的方式和手段呈現歷史文化之精髓,讓歷史文化遺存更好地“活”在當下、煥發生機。
三是注重賡續城市精神。一直以來,長沙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聞名于外。我們加大岳麓書院、賈誼故居、杜甫江閣、天心古閣等名勝古跡的保護力度,強化建筑景觀風貌規劃管控,精心打造橘子洲頭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等一批展現城市精神的人文景觀,不斷彰顯長沙城市精神。同時,我們持之以恒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建設工作,連續五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長沙以既古典又時尚、既清新又溫婉的城市形象成為廣大游客近悅遠來的網紅城市、長紅城市。
(作者系中共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