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西安市搶抓時代機遇,聚焦特色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了眾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
據統計,作為西安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預計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將達到1600億元。西安已成為了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全國布局的重要一極。
強者恒強 千億光伏產業聚集地規模初顯
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一環,是西安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西安城市名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據統計,西安作為中國單晶硅的發祥地和單晶硅片的主產地,光伏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
近年來,西安光伏產業發展走入快車道,規劃布局逐步壯大,構建了完整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已擁有光伏玻璃、電池、組件、逆變器等產業鏈上下游重點環節,形成“產業配套體系完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供應鏈安全高效、產業生態循環暢通”的良好格局,擁有隆基綠能、西京科技、特變西科、陜西萊特光電、西安愛科賽博、陜西有色光電等為代表的龍頭骨干企業。

隆基綠能作為從西安走出的全球光伏巨頭,2000年成立,201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致力于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太陽能科技公司,其發展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成長,也是西安光伏產業壯大的縮影。
2021年,西安市與隆基綠能合力打造的隆基中央研究院項目僅用4個月就實現了全面建成投用。2022年9月28日,全球單體最大、產能最高的光伏電池生產基地——隆基綠能高效單晶電池項目正式在西咸新區投產,全年產值可達300億,解決就業8000人,彰顯了隆基力量、西安速度。
預計到2025年,西安市光伏產業規模預計突破1000億元。
氫能作為新能源的另一種清潔能源,也在西安的新能源產業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據統計,在氫能領域,西安擁有隆基氫能、華秦新能源、陜西旭氫時代等龍頭骨干企業前瞻布局綠氫裝備制造領域,引領行業發展方向;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工業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科研機構,在氫能關鍵研發環節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打造領先材料產業 助力材料強國
高端鈦合金材料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先進基礎材料,低溫超導材料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前沿新材料,性能高溫合金材料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關鍵戰略材料,增材制造成型工藝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一環。但這些材料和工藝,在西安已有成熟的產業鏈。
在鈦及鈦合金領域,西安擁有張平祥院士、趙永慶等一批行業創變專家,形成以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及其下屬西部材料、西部超導等為龍頭的產業中游企業群,以中航西飛集團、中國航發西航公司為龍頭的產業下游企業群。同時,西安企業積極融入全國產業大鏈條,形成“鈦鑄錠—鈦加工材—鈦合金材—鈦復合材—鈦材深加工產品”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鏈條。
作為領軍新材料產業的骨干龍頭,西部超導自主研發并批量生產的多種新型鈦合金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解決了國家急需關鍵材料供應,打破了歐美發達國家對我國航空、艦船關鍵鈦合金材料的壟斷、技術封鎖和禁運。
此外,西部超導公司生產的低溫超導產品主要用于磁約束核聚變及高能物理用超導磁體(公司代表我國承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人造太陽”)69%的NbTi超導線和7%的Nb3Sn超導線生產任務)、質子/重粒子加速器用超導磁體、磁控直拉單晶硅用超導磁體(MCZ)和核磁共振成像儀用超導磁體(MRI),是我國自主“人造太陽”項目(中國CFETR工程)、超級質子對撞機(SPPC)及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等大型科學實驗裝置不可或缺的供應商。
在增材制造領域,西安經過多年發展,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聚集了盧秉恒院士、黃衛東教授等一批行業領軍專家,擁有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培育了鉑力特、賽隆金屬、斯瑞新材料、謝赫特曼諾獎新材料研究院等龍頭骨干企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產業配套體系完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供應鏈安全高效、產業生態循環暢通”的良好格局。
此外,西安在新型材料領域也有諸多典型代表公司。藍曉科技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以特種吸附分離材料為核心的配套系統裝置和整體解決方案;瑞聯新材料是國內OLED前端材料領域的主要企業之一;藍深新材料擁有20余年功能材料研發積淀,產品及系統應用技術廣泛應用于鹽湖提鋰、多晶硅純化、藥物分離、環保水處理等領域。
縱觀西安近年的產業布局及政策發展,西安有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決心及核心要素。借此契機,西安市投資合作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考察時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深入推進陜西省“三個年”及西安市八個方面重點工作,著力壯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扎實推進產業鏈精準招商,助力全市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