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有“中國香芋之鄉”美譽,種植面積達7萬余畝。然而香芋產業鏈條不強,品牌化、基地化、市場化建設質效不高,部分農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跟周大禮一樣擔憂種不好、賣不好的種植戶有不少。
為破解江永香芋發展瓶頸,自“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活動開展以來,該縣主要領導帶頭揭榜領題,推行“走下去摸準實情、走上去溝通對接、走出去切磋經驗”的“三走式”調研,縣處級領導下基層調研265次、走訪1585戶,組織黨員干部外出學習考察1607人次,全力打造江永香芋全產業鏈。
讓土地持續生“金”
“這里通過技術改良,芋頭個大圓潤、風味濃郁,畝產達到了歷史最高值,效益可提升50%以上。”在瀟浦鎮一處香芋試驗田,技術員楊勇波撥開一片碩大的芋葉,露出底下粗壯的芋桿,與旁邊農戶自種的普通芋苗對比鮮明。
江永因土壤富含硒等多種稀土微量元素,盛產“五香”:香柚、香芋、香姜、香米、香菇。近年來,因農藥、化肥、除草劑的無序使用,當地部分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養分分解作用下降,造成香芋產量下降、品質變差、風味減弱。
如何讓土地持續生“金”,種出“香餑餑”?該縣將其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何裕建技術團隊開展合作,通過調節物理指標、化學指標和生物學指標,修復和改良被損壞的土壤。
同時,狠抓種植拓面,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力。針對土地閑散制約規模化種植問題,引導農民將土地集中流轉,整合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議價能力;發展訂單種植,通過“企業+散戶”“合作社+散戶、大戶”的種植方式,理順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協調做好政策、物資、技術等方面服務;在穩定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施香芋拓面工程,著力建設一批規模適度、標準統一的供應基地。
通過“日對接、周匯總、月交流”工作調度機制,動態管理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并對調研發現、解決問題及成果轉化運用情況,及時進行督查督辦和跟蹤問效,一批調研成果迅速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動能。目前全縣建成7個1000畝高標準種植基地,香芋總產量約12萬噸。
讓香芋香飄全國
在江永暢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每天大約有8噸利用香芋邊角料制作成的芋圓、芋泥產品發往全國各地。向香芋深加工轉型,不僅降低了香芋的損耗率,還提升了產品附加值,今年該公司首次投產,銷售額預計達5000萬元。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6月以來,江永縣委書記唐德榮掛帥成立調研專班,圍繞解決香芋銷售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協調相關部門培育加工企業,讓產品變商品,提高香芋附加值,增加農戶種植收益,并通過支持企業向外轉型,做好產品市場細分,精準對接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擴寬銷售渠道。
暢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過當地政府牽線,由耕耘香芋粗加工市場多年的永州東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從事農產品銷售的永州戴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廠長周志勇介紹,公司生產的香芋、紅薯深加工產品滿負荷生產仍供不應求,目前在全國線上市場上占比15%。
該縣壯大做強湖南蔬益園食品有限公司、江永縣廣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3個以香芋為主導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年完成香芋加工總產值可達到10億元。積極對接國內新茶飲企業,新開發芝士焗芋泥等3個終端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同時,積極爭取冷鏈項目建設政策資金502萬元,打造“上有萬噸倉儲冷鏈物流中心,下有千噸產地小冷庫、田頭小倉儲”的完整配送供應鏈,一次性吞吐農產品總量達20萬噸以上。
“以前小個香芋找不到銷路,只能爛在地里。現在縣里的香芋產業往深加工發展,把小個香芋制作成芋圓、芋泥,為我們增加收入。”千家峒瑤族鄉鳳巖山村香芋種植戶王紅說,得益于系列有力舉措,今年他家300畝香芋還未上市就已經被企業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