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生產力布局項目,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進一步推動武、鄂兩地經濟關系發展得日趨緊密。在武漢、鄂州兩市及周邊經濟發展過程中,產學研協同發展為區域經濟提供了發展動能。協同發展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的產學研資源,有利于推動區域內城市融合,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018年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復立項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鄂州機場,標志著該項目進入建設加速期。作為長江經濟帶立體交通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是湖北省合理布局構建武(漢)、鄂(州)臨空經濟走廊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助燃劑,進一步推動武、鄂兩市經濟、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
一、武(漢)鄂(州)臨空經濟走廊界定
武鄂臨空經濟走廊是由湖北省內長江中游經濟帶、武漢城市圈經濟區等重疊區域的沿江臨空產業組團構建的經濟帶,如圖1所示。該區域作為武鄂地區重要經濟通道,充分發揮客貨雙樞紐機場“雙引擎”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利用兩市“資源整合,優勢疊加”的復合型發展優勢,明確兩地產學研協同發展關系對推進武鄂同城發展和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
二、走廊區域產學研協同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湖北省對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的科技實力正在不斷提升。從科技創新投入及產出情況、高新技術產業情況、科技進步環境情況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該區域內武漢市產學研發展情況整體表現良好,并呈現多樣化、層次化和一體化的發展格局;鄂州市產學研發展起點雖低,但發展較快。
(一)科技創新投入基本狀況
以湖北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投入經費內部支出數據為背景,武漢市R&D經費支出占比達到全省數據一半以上,其中東湖高新區占比武漢市2/3以上,并呈現逐年遞減趨勢。鄂州市的科技投入強度依然低于湖北省平均指標。區域內R&D投入以企業為主(60.34%),其次是政府,高等學校科技研發的支出最低;近5年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增幅明顯;科技人力投入與經費投入的波動方向不一致,區域內R&D活動人員增幅于2014年達到峰值近5萬人年(折合全時當量)后下落,近年有所回升,其中以實驗研發人員為主,其次是應用研究人員和基礎研究人員。
(二)科技創新產出基本狀況
2014—2018年武鄂地區專利數量整體數據呈顯著增長。武漢市專利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到湖北省總量近一半,增幅穩定。鄂州市地區相關指標均偏低,且增幅波動明顯。整體數據專利授權量比對申請量偏低,尤其是鄂州市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均未超過50件。區域內科技成果數量波動較大,與湖北省數據波動方向不一致,其中主要由企業研發取得,其次是學校和研究機構。從技術合同成交情況來看,武漢市的技術合同均值與湖北省指標基本保持一致,且主要交易以服務合同為主,集中于先進制造;鄂州市技術合同成交均值表現不俗,在2017年創下歷史新高,成交總量達到8.11億元。
(三)科技進步環境情況
2014—2018年,區域內參與科技研發活動人員逐年增加,增速有所放緩。科技活動人員增量數據與湖北省指標波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和鄂州市指標高于湖北省。東湖高新區科技活動人員在2016年已有近14萬人,占年末從業人員比重為25.52%,相當于每4人中有1人從事科研活動。科技研發環境正在逐步改善,武漢市科技創新活動環境中孵化器場地面積增幅最為明顯。
(四)高新技術產業情況
武鄂臨空經濟走廊區域內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聚集在武漢(漢南)技術開發區、東湖高新區和葛店開發區。武漢市科技局統計數據顯示,近年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每年的高新技術企業增量迅速攀升。尤其是“雙創”等相關政策影響下,2017年企業數量達2872家,是2013年的2.5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幅明顯,其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高于湖北省指標。鄂州市主要經濟指標數據顯示,高新企業數量增幅明顯,2017年經省認定高新企業已達78家,是2013年的4.8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基本與武漢市、湖北省指標波動保持一致,屬于放緩趨勢,其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與湖北省指標相差無幾。
三、走廊區域產學研現狀特點
(一)科技投入發展情況不平衡
從產學研協同發展基礎來看,以湖北省及武、鄂兩地R&D經費投入與GDP比重數據,武漢市已經進入科技創新增長期,具備了城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投入基礎;鄂州市仍處于科技創新孵化期。建議通過武鄂走廊產學研協同合作指導。
(二)武漢市科技轉化成果領先鄂州市
從科技轉化率角度來看,專利申請與授權、科技成果和技術合同成交數據表明,武漢市成果轉化效率高,政策支持力度大;鄂州市成果轉化初見成效,但政策引領成果轉化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科技發展基礎環境不平衡
從產學研協同發展環境來看,武漢市人才儲備豐富,科技教育資源雄厚,政府投資科技基礎設施規模大,力度強;其中東湖高新區表現最為亮眼,科研人才集聚效應初顯。鄂州市從事科研活動人才增量增幅明顯,但總體規模小,且容易被武漢市科研基礎環境和政策吸引截留。
(四)區域內高新產業呈現互補錯位軸帶式發展
從大項目大政策引發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來看,武漢市主要以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智能制造業為核心聚集的產業鏈為主,鄂州市主要以電子商務和物流為核心聚集的產業鏈為主,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武漢市產學研以圍繞第一產業的高端產業為主,鄂州市將匹配高效的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互補發展格局,加上地理空間布局和產業流動方向(見圖1),構成軸帶式發展。基于市場競爭的結果,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發展必然與之相對應,形成相似構架。
四、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產學研協同發展建議
基于“武漢客貨雙樞紐”國家戰略,通過武鄂臨空經濟走廊區域這一經濟帶雙向通道連接,有序推進客貨分流和產業分流,改變產學研發展方向,使武鄂臨空經濟走廊區域產學研協同在空間上呈現出各地抱團的軸帶式發展方向,在規模上呈現東湖高新區聯合葛店開發區推動武漢大齒輪咬合鄂州小齒輪的發展態勢,在流動方向上表現為以內部循環為核心的帶狀兩端流動趨勢(見圖2)。
圖2 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產學研協同發展趨勢示意圖 下載原圖
為更有力推動兩地產學研協同發展,發揮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的雙向通道能力,反哺機場項目,提出以下建議。
(一)從政府環境的角度考慮
在“產學研合作促進”的國家政策下,突破區域內不同產學研主體壁壘,成立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產學研協同發展機構。制定協同發展政策,實現區域內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產學研協同發展要素的深度交流合作;參照國際標準制定各項標準和評價指標,并委托第三方組織運用指標對產學研協同過程進行評估和督導;根據走廊區域內協同創新能力的強弱,有序分層地進行各類臨空產學研活動。
在政策環境方面,逐步完善政府采購、稅收和知識產權政策,鼓勵產學研協同發展促進各主體創新的積極性。建議走廊區域政府加大投入建設跨區域基礎性服務平臺和初期培育平臺,引導扶持并對接成熟市場化平臺;建立產學研發展稅收補償機制,激勵區域內科技創新、稅收政策、推廣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助;加強創意、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激勵機制,活躍知識產權交易,為保護和鼓勵創新、更好實現創意和設計成果價值營造良好環境。
(二)從產學研發展機制角度考慮
結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完善鄂州市科技成果評估體系,并對接武漢市尤其是東湖高新區的該類體系,提高評價體系公開透明度,從可操作性的層面上對以企業為主體的協作創新進行支撐。走廊區域內實行統一科技人員激勵機制,通過健全其工作成果的評價考核體系和給予技術帶頭人一定社會地位營造尊重知識、尊重知識的優質企業環境和文化氛圍;構建區域范圍的臨空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搭建面向全社會的具有臨空屬性特點的產學研信息網,最終形成集咨詢、檢索、申請、評估、審批、交易、招聘、投融資、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產學研聯合服務平臺;在區域內創立統一信用評級體系,完善個人和企業信用誠信體系,共享產學研項目中科技、風投、產權交易等部門對企業、中介和個人的信用信息。
(三)從企業主體規模角度考慮
在走廊區域內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和東湖高新區及葛店開發區內規模企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帶頭作用,重點在于產品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企業創新型人才乃至企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重視并支持臨空走廊內小微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其創新活力和動力,通過對小微企業創新基金及活動扶持,保證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范圍企業的產學研發展。
(四)從產學研協同效率角度考慮
臨空走廊的產業發展形勢和流動方向決定了產學研協同的高效屬性。這種高效不僅體現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發速度上,還體現在高新產業技術鏈的上下游對接流動速度、區域內研究人員的自由流動頻次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上。以大項目或大產業為核心,將臨空走廊內小規模分散的產學研合作向大規模、集聚的方向發展,避免同質化項目的產學研合作;打破行政區域劃分界限,鼓勵區域內研究人員自由流動,實現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轉移和合作,深化產學研協同基礎。擴大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服務范圍,提升其科技成果商業化的催化能力,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的縱向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推進武鄂臨空經濟走廊的產學研協同發展。(來源:胡曼)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