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不斷推進,廣西因其獨特區位優勢,使“口岸-產業”融合發展迎來新機遇和挑戰。文章以廣西防城港市口岸為例,分析融合發展面臨口岸設施建設不完善,產業流通通道受阻,口岸經濟發展帶動力低,與產業發展不協調,缺乏城市經濟支撐,針對性政策機制待創新等問題,并總結出加強口岸設施建設,暢通產業流通通道,打造“口岸—產業”融合發展新平臺,創新政策機制,針對性推動“口岸—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沿海、內陸及沿邊“三位一體”的對外開放格局。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是以重要樞紐廣西出海出邊大通道為主軸,向北連通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銜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廣西防城港市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是中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通的城市,有重要戰略地位。因此,依托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研究如何有效擴大口岸開放、構建強帶動性口岸經濟體系、實現口岸與產業融合發展問題意義重大。
二、“口岸-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分析
2016年,廣西邊境口岸貨運總量439萬噸,人流量1007萬人,邊民互市貿易進出口額、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均位列全國第一,其中邊民互市貿易進出口額660億元,約占全國邊民互市貿易的70%。廣西防城港市海岸線580公里,邊境線212公里,擁有防城港、江山、企沙3個國家一類沿海口岸及東興、峒中2個國家一類沿邊口岸,其中防城港擁有全國目前唯一現代化硫磷專用泊位。江山港是我國離越南海防港和最大煤碼頭鴻基碼頭最近的港口,因此該口岸主要運送煤炭。企沙港則主要運送建材、礦產品、煤炭及原木。東興口岸是我國唯一與越南海陸相連的國家一類口岸,2018年人流量達1200萬,居廣西第一,全國陸路口岸第三。峒中口岸是最大邊境小額貿易、邊境互市貿易口岸。
防城港市正加大口岸建設力度,擴大口岸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口岸經濟,從而實現城市資源配置優化及升值。隨著口岸輻射范圍內交通基礎設施的優化,物流及旅游業最先得到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產業方面,防城港在港口、交通、物流、工業、文化、旅游等方面發展迅速,尤其是工業和旅游產業,其中東興口岸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效果突出,2018年防城港成為國家首批邊境旅游試驗區,政策支持下防城港市加強高度開放、有活力、高品質旅游體制建設,跨境自駕游常態開通,將邊境旅游試驗區打造成為中越跨境旅游目的地、中越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踐區和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先行區。
工業產業中,防城港磷化、鋼鐵、有色金屬、糧油產業發展效果明顯。磷化產業正在形成由量到質的轉變,鋼鐵產業2018年實現產值265.56億元,有色金屬“產業樹”已具雛形,糧油產業2018年實現產值256.33億元,擁有年產植物油能力約1000萬噸。防城港已逐漸形成“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產業發展思路。產業集群迅猛發展,使產品流通源頭壯大,對口岸加工、倉儲及轉運等功能性需求和輻射空間范圍、產業類型、通關效率、通關服務及承運能力等服務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口岸—產業”融合發展即以產業發展促進口岸功能及服務提升,以口岸經濟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三、推進“口岸-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剖析
沿海、沿邊及內陸口岸是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的重要節點,口岸和產業發展初見成效,但二者融合發展過程中仍有諸多問題待突破。
(一)口岸設施建設不完善,產業流通通道受阻
1.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完善升級
受區域經濟發展、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約,沿邊口岸配套的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匱乏,造成運輸方式選擇單一、運輸耗時長,欽東高速及連接鐵路末端至東興口岸的路段均處于在建狀態。沿邊口岸輻射區內存在通道狹窄、容納能力不足、人貨混行、查驗貨場面積不足等問題,極大程度制約貨物通關效率。東興口岸2018年人流量達1219萬人,車流量達47056輛,遠超出中越北倉河一橋的容量,且“人貨混行”,極易造成擁堵。直至2019年3月中越北侖河二橋通車,“人車分流”緩解擁堵,節省通關時間。峒中口岸基礎設施遠不如東興口岸,僅有雙線3級柏油公路直達口岸,跨境橋梁設施匱乏。隨著產業集群發展,口岸配套交通設施必須升級,提高過貨能力。
2. 口岸通關服務設施不完善,便利化程度較低
一方面,防城港邊境口岸兩端地區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信息化程度均不高,且雙方通關管理制度、技術及信息標準、通關服務設備、通關標準均有差異,且并未完全實現信息交換、監管互認、標準互通、執法互助等通關便利條件。口岸數據獲取困難,雙方邊境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待完善,信息交換速率低,通關手續復雜,導致通關時間成本大。另一方面,邊境聯檢部門協作效率、信息共享權限、人員及技術優化存在差異,貿易、查驗、支付等便利化口岸業務待開發和完善。
(二)口岸經濟發展帶動力低,與產業發展不協調
口岸經濟發展與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二者發展存在脫節現象。口岸經濟是通過貿易投資、倉儲加工、文化旅游、金融服務等經濟活動,完成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經濟要素重組、再分配,從而帶動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邊境口岸發展離不開規模性產業支持,邊境城市的現狀大多依靠優惠政策吸引投資,重點發展地區產業,忽略口岸經濟的帶動作用,產業結構無法有效支持和促進邊境口岸發展,使得口岸僅發揮“通道”作用,且通道并未與產業發展相匹配,口岸多數依靠國家針對性政策落地才得以有效發展,口岸亟需由“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
(三)缺乏城市經濟支撐,針對性政策機制待創新
廣西邊境城市發展速度較慢,經濟規模較小,支柱產業規模和聚集效應暫時未顯現,城市經濟發展大環境制約了“口岸—產業”融合發展。另外,針對性政策推進落實緩慢,自2015年開始,廣西就積極與越南、馬來西亞探討“兩國一檢”創新合作模式,歷時近四年,初見成效。創新型政策機制有利于提高邊境口岸通關效率、提升通關便利化程度、推動產業要素流動,促進“口岸—產業”融合發展。
四、加快“口岸—產業”融合發展對策建議
在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背景下,加快推進“口岸—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口岸由“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使通關服務提質增效,發揮口岸經濟帶動作用,加強優勢產業支持作用。
(一)加強口岸設施建設,暢通產業流通通道
硬件設施方面,加強口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多通道直達口岸路線規劃,建設貨物專用通道,實現“人車分流”,完善口岸通關配套,擴大貨物查驗場地,提高貨流和客流通關效率。軟件設施方面,加快信息共享平臺及相關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檢查結果互認機制、聯檢標準統一落地。以邊境口岸通關便利化促進相關產業要素流動,推動邊境城市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口岸—產業”融合發展。
(二)打造“口岸—產業”融合發展新平臺
防城港市正著力打造八大產業,即大港口、大工業、大交通、大物流與貿易、大城建、大文化、大體育及大旅游。將口岸及產業發展聯動,使口岸各司其職。防城港東興口岸,全力將口岸與邊境旅游產業相結合,實現“口岸—產業”融合發展。防城港水運口岸則擁有全國目前唯一的現代化硫磷專用泊位。另外還可設置專用倉儲物流基地口岸、相關貿易指定口岸、臨港產業專用通道、制造業專用通道等,使口岸功能不再是單一的“通道”,而是產業聚集發展的重要基地。
(三)創新政策機制,針對性推動“口岸—產業”融合發展
通關時效影響貿易型、生產型企業的生產效率,切實解決進出口通關環節的繁瑣性問題是加強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的必經之路。應逐步完善雙邊口岸工作機制,強化跨部門、跨區域沿海、沿邊及內陸通關協作,加快實現信息共享、監管共認、執法共擔,提高通關效率。穩步擴大邊檢結果互認合作范圍,推進關檢“三個一”、“電子口岸”、“單一窗口”、“兩國一檢”等創新型實質舉措。構建完善的運輸組織協調機制,使產業要素流通便利,從而促進產業優化,同時也提升口岸經濟的帶動作用。(來源:宋威 李欣欣 霍正北 張協奎)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