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產業是指直接從事自然資源開發和初步加工的產業,一般而言,從事煤炭、石油、化工、金屬等礦產資源采掘和初步加工的企業均屬于這一范疇。
資源型產業有其固有的發展規律。首先,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呈遞減趨勢。資源型產業發展初期,由于資源豐富,儲量高,而且埋藏淺等特點,初期易開采,投資少,產量高,效益好。隨著開采難度的加大,儲量的減少,資源產業的收益開始遞減。其次,資源型產業的衰亡不可逆轉。資源型產業難以像其他產業那樣可以隨著技術的進步或者新材料的使用,進行循環利用,資源型產業會隨著資源的枯竭而消亡。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資源型城市,由于粗放型、無節制的資源開發,正在逐步陷入資源枯竭期。有專家統計,我國現有資源型城鎮426座,其中82座處在成長期,290座處在興盛期,54座處在衰退期;2008年以來,全球性經濟寒流使得鋼鐵、水泥、建材等資源型產業遭受到致命沖擊。因此,在國內資源枯竭和全球經濟寒流的影響下,資源型產業的轉型顯得迫在眉睫。
一、以產業基地建設為突破,實現資源有效整合
產業基地成為開發區之后推動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嶄新區域載體形式,是新階段產業細分領域不斷深化、區域分工合作不斷加強的產物,產業基地的組織形式有望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優勢。
資源型產業在轉型之初,應以產業基地建設為突破,圍繞鋼鐵產業、水泥產業、建材產業、石油化工產業等建設一批區域代表性產業基地。建設資源型產業基地,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現有原材料開發、加工等資源,引進國外先進勘探、開發、加工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率,打造一批附加價值高的深加工產品,從而擺脫現有以原材料初級加工為主的產業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產業基地平臺,利用基地內的信息服務機構、研發中心、中介組織、營銷機構、咨詢機構等獲取產業發展的世界最新動態與趨勢、國際最新技術動態、最新的產業組織形式、最新的企業投資動向信息,向國際產業前沿靠攏,逐步融入國際高端產業價值鏈,增強國內資源型企業的活力。
二、以產業鏈延展為基礎,提升資源附加價值
產業鏈是指在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形成直至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構成的整個鏈條。在一個產業鏈條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由多個相互鏈接,但又彼此獨立的企業構成。通常,在一個產業鏈中會形成上游、中游、下游的企業分布和價值鏈。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大部分資源型產業以資源開發、原材料加工為主,而資源的深加工環節相對欠缺,資源過度開發、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極其嚴重。因此,現階段資源型產業轉型應該以產業鏈的橫向擴展與縱向延伸為基礎,不斷完善資源型產業鏈。
根據資源型產業類型的不同,在橫向上可向產業基礎技術相通、具有一定地方優勢的產業領域拓展,尋求生產要素在產業間橫向轉移的可能性;在縱向上可以考慮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增加產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資源的附加價值,從容帶動區域產業的轉型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三、以新型產業植入為重點,實現資源型產業“軟著陸”
隨著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資源總量不斷減少,資源型產業終歸要走向沒落。在現階段,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已經步入衰落。因此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重中之重應是有的放矢的植入新型產業。
選擇合適的新型產業,直接在資源型城市植入,從而較為徹底地改變資源型城市對原有資源優勢的依賴,帶動建立新的城市產業體系。新型產業對原有產業的替代一般需要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這些方面完全靠市場機制是難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國家政府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同時,由于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已經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當地政府應該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改善本地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大力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部資金和人才的流入。
在選擇新型產業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資源型產業到新型產業的過渡問題,包括人力、基礎設施的轉變等。
資源型產業在轉型過程中還應注意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產業配套、管理、科技創新、人才、就業培訓和開放等方面,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配合,以便為實現產業轉型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