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中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
“十四五”期間,中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達2級及以上的企業超過50%,重點行業、區域達3級及以上的企業分別超過20%和15%。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中國將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受訪專家指出,當前各國不約而同地將智能制造視作全球制造業新一輪競爭的主攻方向,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制造在發展階段上參差不齊,“十四五”時期的中國智能制造一方面需要在數字化甚至自動化普及上“補課”,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轉型,搶占技術制高點。
在此過程中,核心技術攻關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中國將突破設計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礎技術,開發應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進工藝,攻克智能感知、人機協作、精益管控等共性技術,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礎零部件和裝置。

對于“十四五”期間的目標,《意見稿》指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達2級及以上的企業超過50%,重點行業、區域達3級及以上的企業分別超過20%和15%。
在供給能力上,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達到10家以上。此外,中國將制修訂200項以上智能制造國家、行業標準。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政策規劃處處長左世全告訴,根據今年初發布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國家標準,智能制造企業可以被劃分為五級,2級側重自動化與部分數字化,3級側重于數字化,4級以上側重智能化,“我們在線上開展了企業的自我評估,目前2級和3級的比例都還較低。”
他指出,不同于歐美國家大部分企業已完成了自動化和數字化,中國制造企業在智能制造發展階段上參差不齊,“十四五”時期的中國智能制造一方面需要普及數字化,甚至在自動化上也要“補課”,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轉型,搶占技術制高點。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在接受采訪時也指出,中國工業門類很齊全,但地區間、行業間和企業間差距很大,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水平千差萬別,中國發展智能制造必須解決布局工業4.0、推廣工業3.0、“補課”工業2.0并聯推進的問題。
因此,《意見稿》在數字化和智能化上提出了兩步走的目標:到2025年,中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
應當看到,“十三五”期間,中國智能制造取得了長足進展。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達43家。主導制定國際標準28項;已培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70余個。
不過,左世全強調,“十四五”時期,中國的智能制造面臨著全新的時代背景和國內外環境。
首先,在未來5-10年,人口老齡化或將加速,勞動力供給缺口將加速制造業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其次,中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將面臨更加嚴格的資源環境約束,這對通過智能制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從國際上看,大國戰略博弈也進一步聚焦智能制造,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日本“社會5.0”和歐盟“工業5.0”等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均以智能制造為主要抓手,力圖搶占全球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攻關核心技術,拓展重點領域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稿》將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列為重點任務的第一項。
《意見稿》要求聚焦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全過程,突破設計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礎技術,開發應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進工藝技術,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機協作、精益管控、供應鏈協同等共性技術,研發人工智能、5G、大數據、邊緣計算等在工業領域的適用性技術;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礎零部件和裝置。
左世全指出,中國的智能制造在傳感器、控制系統等方面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意見稿》希望通過加大技術攻關來提升智能制造的供給能力,增強產業的安全可控。
他介紹,近幾年,中國智能制造核心裝備和工業軟件取得重要突破,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仍比較薄弱,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亟待提升,制約著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
比如,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約60%由外資品牌把持,90%的高檔數控系統、高性能傳感器和85%以上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依賴進口。國內的工業軟件綜合實力較弱,研發設計軟件、嵌入式軟件與信息咨詢服務也基本被國外壟斷。
在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秘書長、智慧工廠研究院院長王健看來,目前中國的智能制造在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取得不少突破,但對廣大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而言,其對智能制造仍較為迷茫,“一方面不知道從何做起,另一方面,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而它們面臨著更嚴苛的預算約束。”
原工信部總工程師、中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向表示,企業的智能制造必須找準能創造價值的應用場景,“找不到應用場景,再高級的技術也是紙上談兵。這些應用場景可以著眼產業鏈、供應鏈,也可以面向客戶與供應商,還可以針對企業內部的組織與管理。智能制造應圍繞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等深化應用。”
朱宏任認為,這一方面需要企業與服務商之間的融合創新,打破不同企業間的邊界,培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另一方面需要企業調整內部的機制、組織、流程、制度。
《意見稿》要求,要聚焦企業、區域、行業轉型升級需要,圍繞工廠、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構建智能制造系統,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其目標是到2025年,建設2000個以上新技術應用智能場景、1000個以上智能車間、1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桿智能工廠,遴選培育100個智慧供應鏈。
左世全指出,智能制造的應用推廣是基于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及能力分步推進的,“并不是技術水平最高、最時髦的應用就是合適的,企業會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要,比如投資回報等情況來開展智能制造的應用,我們也會在一些重點行業打造一些標桿場景,在市場引導下,分步推廣智能制造的應用。”
“這次疫情可能會加速智能制造的進程。我們在廣東調研發現,很多企業都慶幸疫情前后他們在智能制造上開展了更多的探索,不論是產能釋放、工人排產,還是供應鏈上,智能制造都為中國制造帶來了更強的韌性。”左世全說。